引语: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文/韩奇林 名将曲折路 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放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茅坤 从明代文武兼长的茅坤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韩信作为一名将军,他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之一,我们常听到韩,白,卫,霍四字,也有孙吴二李,韩白霍岳八字描述上榜的古之名将,就知道韩信的名气,实力不是一般,在韩信那个时代,能称得上一流的战术家恐怕只有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和他了,可是起初韩信一开始并不那么顺利,而是一路曲折,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韩信成名前的正史记载 要了解韩信,我们看看太史公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对韩信最初的生活做了描述,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书 韩信传》 以及《资治通鉴 汉纪一》都有参考过《史记》,所以对韩信早期生活描述内容大体差不多,从中可以了解到,韩信最初生活贫穷,而且没有生活德行和具体行为表现可以被人推举做官,每天就靠混饭吃过日子,因为他和亭长是朋友,所以经常在亭长家吃闲饭,而亭长的妻子看不下去了,也被韩信发现了用意,竟然直接绝交。 韩信胯下之辱图 后来靠钓鱼勉强糊口,又得漂母一饭之恩,还承诺重报,还受过胯下之辱,可见这些经历并不能说明韩信有什么特别,反而当时韩信所生活周围的乡里乡亲都认为韩信很差劲很讨厌。在别人的印象里最多就是混饭吃,胆小怕事这么个人,那时一定不是给人现在这样威名远播的大将军的那种崇拜感。 韩信配剑 但有一点就是他喜欢配刀剑,韩信配带的刀剑很有可能是传世而来,我想父辈祖辈应该不会像韩信现在这么穷困潦倒,毕竟韩信是买不起刀剑的,至少平常百姓一般很少会有传世宝剑的,毕竟在古代能够看得起书,说明韩信祖辈父辈也是有点文化受过教育的家世,古代平民百姓不是都能接触到书的,而且还是在遥远的秦朝,这一点也能侧面反映韩信的家世虽不像项羽那样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将门之后。但是至少韩信的父辈,祖辈是有文化的某一没落的贵族,因为常年的战争,家庭的奔波也就逐渐的贫困。 韩信配剑 当然不排除韩信也有过老师教过其兵法的可能,但是正史并无记载,有说是尉缭子的学生,也有说做过鬼谷子的弟子,这些无从考证,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韩信兵书战策熟烂于胸,在那个年代他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的军事思想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史记 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可见项梁,项羽都没有重用用过他,只做了跟随项羽做了三年的执戟郎中,在那段曲折的日子让后来韩信回忆时伤心地说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策不用”,一路上韩信对于别人的贬低,轻视,侮辱,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隐忍和心志的磨练,好不容易投靠汉王,刚才是只是个粮仓里的连傲,一个粮仓管理员的小官,就给现在某单位的仓库员一样,坐着数粮食,管粮食的工作。 还定三秦到底是谁的计谋? 由于某次,犯了军法,要被斩首时出奇言,又被发现相貌不凡,被藤公赦免,与其聊天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推荐给上面,但只是拜为治粟都尉,虽然这个职务并不是什么跟兵法有关的,但是根据韩信的用兵之法,以及韩信点兵的故事,虽然无正史记载,但是也侧面反映韩信的数学不差,管理粮仓自然是得心应手,应该对于后勤这块也学了不少东西,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或许也帮助韩信在日后战争中的多次得胜打下了基础。 对于韩信的用兵之法,我们可能听的最多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现在很多学者,通过正史记载不详细,对于韩信是否用了这个计谋,以及刘邦还定三秦到底是谁的计谋,到底是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都不能完全确定。 《史记 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以上这句,也有了争议,因为当时有个人也叫韩信,韩王信,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这里的韩信是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可以看出韩王信是有功劳的,所以谁到底给刘邦献计策还定三秦给后来学者带来了迷惑,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我想至少韩信是这还定三秦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同时也是献计给刘邦了的,毕竟还定三秦的作战方案有很多,暗渡陈仓不能代表具体实施的作战计划(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资治通鉴》卷9,第305-312页),汉军是也是从陈仓故道出来的。也有人怀疑韩信此时还没有拜将, 《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太史公对这段一概而过,可以看出,这个时候韩信拜将,有一个刘邦带路的过程,毕竟还不熟悉,就像更进一个公司交接工作一样,刚开始刘邦并没有完全交出兵权,而韩信只是高层军事指挥系统的重要指挥者之一,但这个过程中韩信逐渐的熟悉了汉军的结构,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地图 就算是彭城之战,韩信也是没有统帅三军,只是作为指挥高层的一员,刘邦并没有完全征求他的意见。彭城打败后,韩信重新收编了汉军的兵马,或许之前韩信统管了少量兵马未参战,不然也没有那么快,也不会那么快集结好部队,对抗楚之追兵,并能够击败楚于京,索之间,历史也成京索之战,使楚军退回彭城休整一年,可见楚军的骑兵遭受了重创,如果没有拜将,韩信如何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在短时间快集结这么多兵马还能大获全胜? 但可以这么说,这一战才是韩信真正全方位统一指挥的开始。这样刘邦得以安然的退回荥阳,楚汉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从此韩信开始他大展雄才之路。 转自丨“历史大学堂”公众号(ID:oldmanno)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