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若霭岁寒三友 印象中宋人最好梅,喜欢诗词的愿意写,爱画的乐意画。梅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意义,作为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人生的某种价值取舍。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这只是人们喜欢梅的一个理由。 文人笔下的梅往往不确切,有时候,写作者自己心里清楚,阅读的人免不了马虎。梅和松竹被誉为岁寒三友,这梅究竟是腊梅还是春梅,不是领导说了算,还得专家下结论。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真能在雪地里熬的是腊梅,为了争春拿“奥运金牌”,它总是迫不及待,寒冬腊月下着漫天大雪,急猴猴就怒放起来。待春梅快马加鞭赶到,自以为拔得头筹,结果起大早碰到了隔夜人。 腊梅和春梅都含有一个梅字,植物分类上属于不同科目,是两码子事。都落叶,一是灌木,一是乔木,花色花期各不相同。形状也有区别,腊梅笔直往上长,是丛生,最高不过两三米,有很浓烈的香味。春梅隶属蔷薇科,与桃花、梨花以及日本樱花是近亲,能长成高达10米的大树,香味远不及腊梅,一旦盛开便十分灿烂。 画家画梅大都是春梅,造型好看,更容易入画。文人笔下也多是春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明朝李渔写过一本很有趣的《闲情偶寄》,谈到花的排行榜,以开花次序定尊卑,封春梅为花中之王,这观点显然站不住脚,腊梅开得更早,他无法自圆其说,便玩模糊学,说“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 中国的文人不约而同喜欢梅,从表面上看离开不了一个早字,所谓敢为天下先。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谁不想争第一呢,古今中外同一道理。不过,梅在中华文化中的主旋律,与其说人生得意,倒不如说是一种遗憾。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文化人心高气傲,永远老子天下第一,却注定不得意潦倒,因此古人咏梅,往往指桑骂槐借酒浇愁,表达一种不能为人所用的感慨和无奈。 梅花是民国时期的国花,也是省会南京和武汉的市花。邓丽君软绵绵地唱着,“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词虽然有些励志,骨子里仍然气弱,否则蒋委员长也不会灰溜溜去台湾。 气象专家预测的全球变暖,未必一定必然。梅花欢喜漫天雪也只是说说,不怕寒冷是相对的,事实上,梅只适合在长江流域。隋唐时关中要比今天暖和,当时的京城长安随处可见梅花,到了宋朝气温骤降,全球开始变冷,北方很少再见自然生长的梅花,于是苏东坡就说“关中幸无梅”,王安石干脆嘲笑“北人”分不清梅花和杏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