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邵氏闻见录》:北宋政坛的名流逸闻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洛阳晚报 张广英 参加讨论

    
    白河书斋所藏的《邵氏闻见前录》及《邵氏闻见后录》 图/洛阳晚报
    本朝自祖宗以俭德垂世,故艺祖之训曰:“尝思在甲马营时可也。”
    神宗既退司马温公,一时正人皆引去,独用王荆公,尽变更祖宗法度,用兵言利,天下始纷然矣。
    洛中风俗尚名教,虽公卿家不敢事形势,人随贫富自乐,于货利不急也。
    ——《邵氏闻见录》
    安乐窝中“文二代”
    《邵氏闻见录》的作者邵伯温是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文学家邵雍的独生儿子,用如今流行的话说,他是一名“文二代”。
    当年,因为父亲的关系,邵伯温与身居洛阳的一大批达官名流都有结交。从这些前辈那里,他看到、听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后来著成一书,就是《邵氏闻见录》。其中有不少内容是邵伯温的“独家发布”,对后人了解北宋历史很有价值。
    虽说邵伯温在理学、文学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但相比之下,其父邵雍的名气更大。公元1049年,39岁的邵雍因爱洛阳“山水风俗之美”,特意迁居于此,侍奉双亲。因娶妻较晚,公元1057年邵伯温出生时,邵雍已经46岁了。
    邵雍喜欢洛阳,洛阳人也喜欢他。在安乐窝这个世外桃源中,他饮酒赋诗、耕读讲学,“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洛阳达官名流纷纷登门与邵雍结交,司马光、富弼、张载等都与他过从甚密。这些人在一起谈论了许多“高层机密”,外人无缘听见,邵伯温却因随侍父亲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大后,邵伯温以学问品行出众而著称。但是,他受司马光等保守派观点影响,坚决反对新法,因此仕途并不顺利。宋徽宗即位后,他上书请求“复祖宗旧制”,又遭贬谪,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在利路转运副使任上去世。
    邵伯温活了78岁,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一生见闻极其丰富。年迈之时,他撰成《邵氏闻见录》,并在《序》中说:“伯温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与夫侍家庭,居乡党,游宦学,得前言往行为多……偶负后死者之责,类之为书,曰《闻见录》。”这些历历可见的“前言往行”,至今还能引发人们对北宋灭亡的诸多思索。
    作为幼承学家的大儒,邵伯温一生著作很多,除《邵氏闻见录》外,还有《易学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
    见闻笔记补宋史
    《邵氏闻见录》共20卷,是邵伯温对司马光等人“前言往行”的见闻笔记,内容包括自宋太祖以来的皇室秘闻,北宋大臣们的逸闻趣事等,有很多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熙宁变法中的主要人物如王安石等,邵伯温甚至对他们的家庭琐事都详细记录。
    比如,王安石和他的政敌司马光一样,都对夫人情感专一,不近其他女色。夫人吴氏曾偷偷买回一女子,想放到家中给王安石做妾。王安石发现后,将这女子退回,看其可怜,连夫人买她花的钱也不要了。在这些事上,邵伯温对王安石不乏正面评价。
    对王安石推行新法,邵伯温却极不赞同。他在书中写了宋神宗变法的背景:“神宗天资节俭,因得老宫人言:祖宗时,妃嫔、公主,月俸至微,叹其不可及。王安石独曰:‘陛下果能理财,虽以天下自奉可也。’帝始有意主青苗、助役之法矣。”
    他甚至认为,正是王安石鼓动宋神宗变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神宗既退司马温公,一时正人皆引去,独用王荆公,尽变更祖宗法度,用兵言利,天下始纷然矣。”
    对熙宁变法的是非功过,一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定论。邵伯温在书中提供的大量史料,对后人研究北宋这段重要历史很有帮助。
    邵伯温随父亲久居安乐窝,对西京洛阳的风土人情也很熟悉:“洛中风俗尚名教,虽公卿家不敢事形势,人随贫富自乐,于货利不急也。”牡丹花开时节,人们“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读来令人神往。
    对于父亲邵雍,邵伯温在书中也有不少记载。不过,像“公初生,发被面,有齿,能呼母;七岁戏于庭,从蚁穴中豁然别见天日,云气往来”这类描述,却有些神化了。
    传世《前录》和《后录》
    邵伯温所撰《邵氏闻见录》,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后来,其子邵博作了续书,人们为区分二者,遂称邵伯温所撰为《邵氏闻见前录》(简称《前录》),邵博所撰为《邵氏闻见后录》(简称《后录》)。
    这个邵博也不简单。他是邵伯温的次子,博闻强识,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获赐同进士出身,当过校书郎,任过地方官。公元1157年,也就是在去世的前一年,他撰成了《邵氏闻见后录》30卷。
    与《前录》相比,邵博的《后录》内容更加繁杂,记载了许多宋代著名文人如苏轼、欧阳修、曾巩等的逸事,为中国文学史保存了不少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后录》虽是《前录》的续书,但由于父子两人所处的时代及人生经历不同,书中对有些人物的评价也并不一致。
    洛阳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说,邵伯温的《前录》和邵博的《后录》他都有收藏,且均为明代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丛书本。
    “毛氏汲古阁所刻古籍十分精美。汲古阁主人名叫毛晋,江苏常熟人,汲古阁为其室名。他早年师从钱谦益,很有学问,是明末著名藏书家,家藏图书8.4万余册,多为宋、元刻本。”晁先生说,毛晋在汲古阁校刻的古籍很多,有《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丛书等,流布之广,堪居历代私家刻书者之首。“此人尤其嗜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
    确实,刻书是毛晋毕生钟爱的事业。他在刻完《十三经》《十七史》后说:“回首丁卯至今三十年,卷帙纵横,丹黄纷杂,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不休者。”
    “也正因如此,毛刻本至今仍是藏书家追逐的重点。”晁先生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