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王阳明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被视为圣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明代大儒王阳明微信公众 佚名 参加讨论

    文/佚名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两个半”,王阳明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诸葛亮,还有半个完人是曾国藩。
    王阳明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被视为圣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学”视为经世治国之学。其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感悟。
    心学之起源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1529年在江西南安去世,享年57岁。
    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到10岁的时候,王阳明父亲高中状元,此后王阳明认真学习,22岁成为举人,29岁中进士,在22岁到29岁这些年间,他潜心研究儒释道的学问,结婚当日,竟然为了与相谈甚欢的老道一同打坐而彻夜未归,可见其对道学研究之忘我。
    佛教的观点是人修行在三个境界中好修:
    第一个境界,病人好修;
    第二个境界,穷人好修;
    第三个境界,没有自由的人好修。
    因为钱多容易做坏事,而穷困不能;有病想做坏事,但无能为力。王阳明恰恰在中进士之后,因身体原因回家休息几年,期间他精研道学,几次想去入空,但是还是不能忘记红尘。
    到31岁的时候,他开始精研佛教,与高僧论佛谈道,深入研究了儒释道学问。
    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7岁,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时年仅17岁,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把持朝政,嚣张跋扈,时人谓之“八虎”,王阳明因上书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后发配贵州龙场做驿丞驿长。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悟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对生死还没有悟透,为了更好地参悟生死之道,他命人以石制棺,坐在棺上悟道六七日后,突然超脱意念,达到顿悟境界,他总结凡事欲深究就要跳出“事”之外。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圣人之道,我心自足”,在极度入静状态中就会找到“良知”,良知即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
    释迦摩尼说过,众人皆同,只是众生被尘土蒙蔽,而他拭掉了尘土而已。
    禅宗有一个关于六祖惠能和神秀的著名故事,五祖弘忍让其写偈子以展示修行所悟,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把我们身体修炼成世上最干净的菩提树,把心修成像镜子一样明净,每天擦拭,不惹尘埃。六祖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比可以看出,六祖是大悟、是顿悟,他的境界是通过一生一世的践修所得,所以才能写出上述偈子。因此,没有践修的基础,就不能理解六祖的顿悟。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能够知悉圣人之道。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本性自足,勿需向外索求于事物之理。
    例如,毛泽东上过战场吗?但他指挥四大战役,运筹于帷幕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毛主席如果不是救心,不是有自己的良知,不是有知行合一,试问四大战役怎能取得胜利?
    “救心”在心学中叫“致良知”,就是说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就某一件事而论,致良知能够高屋建瓴地给予我们指导。
    王阳明在五百年前把这些理论分为教条和心学,心学最根本的敌人是教条,教条的对峙者是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最有实用价值的是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曾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无此四心者不足为人,所以王阳明的良知是建立在这“四心”之上,他的“致良知”洞悉了本源。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何谓也?王阳明心中有贼。贼在何处?即他既不是领兵的元帅,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去剿灭宁王。
    王阳明得把心中的贼破掉,俗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于是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诸葛亮曾说过“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用现代话来讲则称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有实际作用,在这次大战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阳明一生中有“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曾国藩对“诚”的解释为“一念不生谓之诚”,实则从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中衍生而出。
    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此心者也即是诚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临大事有静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苏轼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王阳明认为这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无一不能成大器,所以他一贯坚持孔子学生颜回说的“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
    现在的人们应该安心于般若之上,各尽应尽之责任。般若就是命运,“命运”二字一动一静,“命”是定数,“运”是运作,董事长尽董事长的责任,员工尽员工的责任,要把心安在般若之上。
    一个人如果“真诚至极”,又“机变至极”,能恪守自然道德,心智又能极端自由,是圣人。成为圣人有两个前提,一是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人生,二是能自觉地改造社会,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改造自己、改造社会合二为一。
    “闲时成圣,乱时成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王阳明一生有三次大的战争,自出战以来,未曾战败。这是典型的“闲时成圣,乱时成雄”。
    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拿起枪来,就是英雄;国家清平时,好好工作,就是圣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