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冯溥是否遗传了冯惟讷喜欢文献的基因,但他同样也喜欢搜集历史文献,《山东藏书家传略》一书中说冯溥在京为官之余:“溥生平无嗜好,唯喜读书,政务之暇,手一编不辍。雅好为诗,退食之馀,端居一室,静坐吟弄以自适。”冯溥在京的访书地点主要是在报国寺,看来,在300年前,报国寺已经是著名的书市,听说近期将要摆在地上的书摊清理掉,如此想来,真是可惜。冯溥曾写过八首《报国寺市》,所谈都是他访书的经历和心情,其中第四首为:“书画多名笔,闲寻认宋唐。携归三两册,客至杯酒长。”可见,他访书的心态很是悠闲。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关于他的藏书观,冯溥写过一首诗,名字就叫《买书》,我把这首诗引用如下:“微(辍)俸购遗书,书内有图记。珍重示子孙,贫乏无轻弃。孰知骨未寒,纷纷委市肆。嗟哉此翁愚,校仇(雠)忘年岁。梦寐驱蠹鱼,燥湿烦启闭。妄意手泽存,足以末厥囗(世)。天地有劫迁,运会多隆替。如何披(搜)故纸,遂令精神系。阅罢一叹息,翻笑皆疣赘。购者与售者,理应同一致。智者不藏书,况为子孙计。取其聊遮眼,宁能论价值。散失(佚)与收藏,无为作凝滞。束卷听鸟鸣,莞尔适吾意。” 顽强 这首诗中,括号内的字是我所加上者,因为我从不同的版本读出来不同的字句,故而列在后面,让读者自鉴。此诗说明了冯溥的旷达藏书观,其实这是用书而非藏书的观念,然而在历史上或是在后世文献家中,都将其视为藏书家,《藏书家通典》一书中就收录了冯溥藏书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评价:“酷嗜图籍,家有名山佳处曰偶园、万柳堂。藏书楼有‘佳山堂’,藏书中善本颇多。曾编撰《佳山堂书目》1卷,著录古籍900余种,其中除了四部分类之外,另分有韵书、佛书、医书、道书、杂记、家刻等。乾隆间,山东藏书家李文藻曾访其藏书处,得到数种精椠,并借录过不少藏书。清道光间藏书家刘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两访益都,登‘佳山堂’,游相国故园,已成废井颓园。” 不玲珑 关于冯溥,在历史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有趣传说,比如青州临朐地区就有一个伙巷街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冯溥在京为官时,他的老家中人因为盖院墙,跟邻居发生了地盘上的争执,冯家人决定请朝中为官的冯溥来收拾这个邻居,冯溥接到家人的救援信后,就给家里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抄录明代张英的作品:“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牌坊百丈平地起 关于这首诗,在历史上安到了不同几位名人身上,比如解缙等,在字句上也有不同的写法,而意思大体相像。冯溥抄这首诗告诉家人,为了院墙的宽窄,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义,长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墙,那又有什么用呢,建墙的秦始皇早没了影儿。据说家人收到这封信后很受启发,于是就主动地将墙基后退了三杆,对面那一家一看是这种情形,自然也就没了气,于是同样地后退了三杆,两家一退,使得围墙外形成了一条小巷,这条巷被当地人称为“义和巷”,而这义和巷就是现在青州城内的伙巷街。如此说来,冯溥是个达观之人,他同样把自己的达观也用在了藏书上,想到这一层,他对藏书的达观态度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转自丨“芷蘭齋”微信公众号(ID:zhilanzhaiweili)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