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习称为《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宋人编修《五代史》的尝试 唐末的动乱,可以追溯到唐懿宗咸通后期的桂林戍卒叛乱,至唐僖宗广明以后,战乱遍及全国,各地割据自守,在中原则形成朱全忠与沙陀李克用互相争雄的局面。至唐哀帝天祐四年(九〇七),占据优势的朱全忠受唐禅,建立后梁。李克用父子据河东与之抗衡,复经十七年战争,李存勖于同光元年(九二三)称帝灭梁,建立后唐。此后石敬瑭建后晋(九三六),刘知远建后汉(九四七),郭威建后周(九五一),都是河东沙陀势力分化的结果。与此同时,北方的契丹日益强盛,成为影响五代历史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各地割据势力先后称王建号者有岐李茂贞、前蜀(国号汉)王建、吴越钱镠、燕刘守光、吴杨隆演、闽王审知、南汉刘龑、楚马殷、后蜀孟知祥、南唐李昪、北汉刘旻等,占据数州之地而形同割据者则有荆南(即南平)高季兴、夏州李仁福、灵武韩洙等。后世取其大端,习称为五代十国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仅包括后梁建立到宋受周禅的五十三年,但如以唐僖宗乾符后期河东沙陀势力崛起为起点,以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吴越纳土为终点,约有一百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五代十国全图 晋天福八年(943年)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先后出兵征服后蜀、南汉,并迫使荆南归顺,政局稳定,统一可期,乃于开宝六年(九七三)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五代史》,历时一年半成书,凡一百五十卷。薛史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删削而成,大量保存了五代实录的原始记录,但因成书仓促,失于本纪太繁,列传仅次履历,拙于叙事,史笔无法,美恶失实,颇为后人诟病。 宋王朝完成国家统一后,实力增强,更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士人的道德敦尚,因此时人不满于薛撰《五代史》,多有重修之议。宋仁宗天圣五年(一〇二七)二月“知宁州杨及上所修《五代史》”。庆历初翰林学士盛度建议重修《唐书》后,时居相位的宋庠即有奏札请同时重修《五代史》。他认为薛书“虽粗成卷帙,而实多漏略,义例无次,首末相违”,“其五代帝纪则殆是全写实录,别传则更同铭志,比于唐史,抑又甚焉”。而当时秘府所藏“五代实录、诸国僭伪之篇,往往完具,若得裒类而通阅,犹足以整齐年月,补缉散亡,勒成新书,或矫前病”。并推荐其弟刑部员外郎宋祁、翰林侍读学士李淑承担编纂。可知在欧阳修之前,宋人已有重修《五代史》的尝试。 欧阳修的未竟事业 欧阳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一〇三〇)进士及第。景祐、康定间两度任馆阁校勘,参与编纂《崇文总目》。至和元年(一〇五四)后,主持《新唐书》编修,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诗文负天下重名,一生勤于著述,开创尤多。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诗本义》、《集古录跋尾》等,南宋时汇辑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欧阳修编纂五代史书,始于景祐初任馆阁校勘期间。其宝元元年(一〇三八)作《答李淑内翰书》云:“五代纪传,修曩在京师,不能自闲,辄欲妄作。”景祐四年(一〇三七)作《与尹师鲁书第二书》云:“开正以来,始以无事,治旧史。前岁所作《十国志》盖是进本,务要卷多,今若便为正史,尽宜删削。”“正史更不分五史,而通为纪传,今欲将梁纪并汉、周,修且试撰;次唐、晋,师鲁为之,如前岁之议。其他列传,约略且将逐代功臣随纪各自撰传,待续次尽将五代列传姓名写出,分而为二,分手作传。”可知他在京期间,初拟修《十国志》,因贬官中辍,且计划也有所改变,即从叙述十国历史的《十国志》,改作通述五代的正史。乃初拟纂述体例,与尹洙同撰,明确各自分工,互相阅读删削。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三书》云:“列传人名,便请师鲁录取一本,分定寄来。不必以人死年月断于一代,但着功一代多者,随代分之,所贵作传与纪相应。”旨在斟酌立传原则及纪传间之照应。此书提及庆历四年(一〇四四)苏舜钦案,应作于次年春欧阳修出使河北、河东期间,知二人合作撰史当在九年以上。全书最终由欧阳修一手完成,但尹洙曾参与前期编撰,应可确定。 欧阳修修史主要在景祐三年(一〇三六)贬夷陵、庆历五年(一〇四五)知滁州及皇祐四年(一〇五二)丁母忧去职期间。皇祐五年与梅圣俞云:“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知初稿已大体完成。至和元年(一〇五四)《与渑池徐宰》云:“《五代史》,昨见曾子固议,今却重头改换,未有了期。”知曾以史稿听取曾巩意见,并拟作大幅度改作。嘉祐五年(一〇六〇)作《免进五代史状》云:“外方难得文字检阅,所以诠次未成。昨自还朝,便蒙差在《唐书》局,因之无暇更及私书,是致全然未成次第。欲候得外任差遣,庶因公事之暇,渐次整缉成书。”至此全书似尚未完稿。 此后数年,欧阳修仍继续整比全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以为晋出帝论乃有感于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濮议而发。又治平元年,诏路振所撰《九国志》五十卷以付史馆,今《十国世家》注中多引及路书。熙宁五年(一〇七二)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去世,半个多月后,朝廷向其家诏求五代史,其时全书似乎仍未最终定稿,故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二引洪兴祖云:“《五代史》,欧阳公未及考正而薨,其家遽以进御,后人传刻,舛缪増多。”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五訾议此书:“《梁末帝纪》竟无论赞,《冯道传》前忽有序引,使史体敧侧偏枯,成何体制?”此类未及划一处,或皆因未曾最终定稿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