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古代的家训值得借鉴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华国学网 自得其乐翁 参加讨论

    
    吴友如 1878年作《慈母教子图》 立轴
    中国人自古就特别注重庭训、家教。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被不厌其烦地出现在我国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正因如此,重德修身的古代家训、家教传统才使得能在后世子孙中绵绵传承和发扬。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从具体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家训中一再训诫,子孙努力奋发,为的不是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则是“积德以遗子孙”。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怎么幸运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况落拓不羁的世家子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因此,要子孙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这是《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虽然强调“勤俭”,不过,许多家训中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只希望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罪殃家门。恭默的德性,还可以表现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在众多家训中,虽然“修齐之道”谈得多,但是勉学读书的篇章反倒不算很多。有些有着赫赫功名的立训者,在家训中却常常劝子孙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视“耕读传家”为理想目标。他们认为,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颜之推在“教子”篇里就提到齐朝的一个士大夫,他教十七岁的孩子讲鲜卑语和弹琵琶,还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对此,颜之推表示深恶痛绝;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贪赃坏法,弄到家破身亡,遗累父祖,这可不是子孙不肖,而是父母当初教得差了。
    总之,我国历朝历代都把“重德修身”当作家训的核心内容,千万不能丢,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
    (原题:古代的家训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