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檀作文博客 檀作文 参加讨论

    
    本文作者:檀作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知名学者、诗人)
    【原标题】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以胡马和李子为中心)
    
    
    谈谈网络诗词,是研究院蔡院长给我的命题作文。具体谈什么,蔡院长没限定。“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是我自己加的限定。蔡院长让我谈网络诗词,大概因为我是学院派中第一个关注网络诗词的,关注时间较长,并投身于网络诗词建设,算是网络诗词圈内人。但其实这两年,我的兴趣发生转移,于网络诗词已是渐行渐远。我关注和参与网络诗词,大约始于2001年,止于2010年。 2010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第一届屈原奖颁奖大会,舒晋瑜君曾建议我以“网络诗词十年”为题做一个专题演讲。虽然,网络诗词并非始于2001年,更非终结于2010年,但我个人的关注和参与,集中在这十年。我要谈的,是我一己十年来参与和关注网络诗词之所见所得。以胡马和李子两家诗为例,是因为我对这两位相对熟悉。管中窥豹,所见一斑。挂一漏万,必不可免。尚祈读者诸君见谅。
    
    (一)
    网络给诗词带来的契机及网络诗词概述
    
    1、互联网改变了诗词的发表和交流方式
    网络诗词的兴起,是诗词界的大事。网络对诗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发表方式及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中国,即时性的诗词交流,基本依赖结社雅集这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往往是地缘性的(建立在同乡关系基础上)、业缘性的(建立在同僚关系基础上),或者学缘性的(建立在师生、同学关系基础上),必然是小圈子的。一百多年前,杂志报刊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小圈子的局限性。南社的繁荣,除了时代风气之外,媒体革命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华诗词学会,其发展壮大以及一尊地位的取得,也正是因为其在诗词发表及交流方面,具有不得取代的地位。中华诗词学会是全国性和半官方的,这类诗词组织,前所未有。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诗词同好最大限度地团结了起来。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刊物,为诗词同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表作品的园地。一个当代旧体诗人,没有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的支持,是很难成名的。
    但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打破了《中华诗词》刊物及中华诗词学会在诗词作品发表及诗词交流方面的垄断局面。
    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是有了网络电子公告系统(BBS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人进行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对于诗人来说,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网线,便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无疑是一场革命。纸媒时代,诗词发表和评论成本太高。诗人若想发表自己的作品,需要给相关杂志投稿。能否发表,取决于编辑先生的喜好。诗词作品发表周期过长,并且很不容易发表。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互联网时代,诗人不再仰人鼻息,任凭编辑摆布。只要有发表意愿,诗人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作品。
    互联网技术更是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BBS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互动性,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即时的。使用BBS系统,诗人可以几乎零成本地发表作品,还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读者的反馈。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跟帖的形式,对某一作品进行即时回复。由于BBS系统的使用者处于一种准匿名状态,互联网时代的评论或许不如纸媒时代深思熟虑,但往往更加灵活生动,也更少伪饰。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因为诗词在当代文坛处于边缘化地位,诗词作品很难进入阅读消费市场,诗词创作差点儿因为失去受众而遭受灭顶之灾。任何一个作者,他都需要读者。没有读者的共鸣,诗词创作会迅速走向衰竭。互联网技术,为诗人和读者之间带来了零距离、即时性的互动。读者的共鸣,是对诗人最好的激励。互联网使得读者和诗人之间的共鸣和互动瞬间达到井喷状态。
    BBS系统在公众性方面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网媒的潜在受众多到无法估量,是发行量再大的纸媒都不能比的。一个诗人的作品,刊载在《中华诗词》杂志上,最多只能被几万个读者看到;如果发布在BBS系统上,则有可能被数百万读者看到。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
    
    2、互联网方便了诗词圈子的形成,并使这一圈子规模得以最大化
    在当代文学体系中,诗词不同于小说,基本不具备进入阅读消费市场的可能性。诗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读者群其实就是一个潜在的作者群。当代诗词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具备高度同质性。当代诗词的读者,基本是票友,随时都有可能下海。当代诗词的受众,作者群和读者群,高度重叠:读者群是一个放大的作者群,作者群是一个浓缩的读者群。当代诗词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在诗词同好之间进行。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圈子。诗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圈子。一个人在与世隔绝下的状态下,他的创作是很难坚持的。如果有声气相求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切磋,诗词创作往往能持续很久。在前网络时代,诗词爱好者若不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便很难获得交流切磋的机会。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互联网意味着地球村,将分散在各地的单个诗词爱好者聚拢到了一起。前网络时代,由于地域悬隔,诗词爱好者往往是个体孤立存在,难以形成群体。互联网时代则完全不同。单个的诗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很容易被其他的单个诗人读到,并且发生碰撞。单个诗人好比散落在宇宙各个角落的星星,互联网技术轻而易举地将每一颗孤立存在的星星勾连到了一起,于是顷刻间形成了星座、星云和星系。互联网技术为诗词爱好者寻找同好提供了无上便利,改变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使得诗人不再以个体方式散落存在,而是以群体形式呈现。互联网形式,一下子让人觉得当代诗词圈是个巨大群体。
    网媒在公众性和互动性方便取得的井喷式突破,为网络诗词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发表便利,回馈及时,大大刺激了网络诗人的创作力。网络诗词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气。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诗词一夜之间以群体形象闪亮登场。
    
    3、互联网改变了当代诗人群的年龄组成,并导致诗学风格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首先为人群中的青年层所接受和使用。这就决定了网络诗人群,其实是青年诗人群。网络诗人群,是与依赖《中华诗词》等半官方纸媒成名的老年诗人群相对立的,是新一代的年轻诗人群;在年龄层上,以70后为轴心,包括60后、80后。十年前,网络诗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诗坛时,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相对于中华诗词学会老年诗人群,网络诗词青年诗人群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古代文学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相对较高,在进行旧体诗词创作的时候,有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体现为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力图上接传统,或与西方对接。这就导致了网络诗词与“中华诗词”在美学追求上的差异性。由于各级诗词学会会员,有不少老干部,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又往往艺术水平不高,因此被戏称为“老干体”。网络诗人群,在诗学追求方面,尽管存在着内部分歧,但在排斥“老干体”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网络诗词的界定
    对网络诗词绍介至此,可以完整抛出我对网络诗词的界定了。
    网络诗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词,指的是发布在网络上的诗词。但这个界定太空泛了,和我们(诗词圈和研究界)所谈论的网络诗词,并不一致。狭义的网络诗词,是指活跃于互联网上、不依赖于中华诗词学会体系的当代青年诗人群所创作的诗词。
    纸媒时代,杂志编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作品发表有生杀予夺的大全。这就使得诗词作品的发表成为一种特权。在网络诗词形成气候之前,诗词杂志无一例外地掌握在诗词学会体系手中。而各级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又以老干部为主。这带来了内容空泛、艺术水平低下的“老干体诗词”的盛行。网络诗词则以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姿态出现,有利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的自发形成,也为当代诗词创作带来新的观念。这就使得“网络诗词”成为文学史研究视野的一个诗学概念。“网络诗词”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这一媒介形式,而是一个诗学现象,一种诗歌观念,一个诗歌群体。
    在网络诗词兴起之前,一个当代旧体诗人的成名,离不开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网络诗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了“中华诗词”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前基本上是老干体一统天下,自从网络诗词出现以后,创作的主体基本以年轻人为主;且出现新的整体性美学风貌。
    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网络诗词”,具备三大属性:(1)作品发表于网媒而非《中华诗词》刊物;(2)创作主体是以70后为轴心的青年诗人群;(3)美学风格上排斥“老干体”。在当代诗词史上具有断代意义。
    
    5、网络诗词的若干标志性事件
    
    2001年至2010年,是网络诗词的黄金十年。网络诗人群起初是在各大BBS论坛粗放式活动,继而在天涯社区诗词比兴栏目大聚义,再而因诗学风格分歧而形成诗三百、故乡古风、菊斋等专门性诗词论坛。诗词论坛的背后,往往有线下诗社活动,以江浙一带的留社最为著名。网络诗词往往也自发结集出版,非正式出版物,以诗社和流派为核心的,有甘棠诗社的《甘棠初集》、留社的《留社丛刊》、实验体诗人群的《临歧十二友》;正式出版物,有《春冰集》(入选诗人,以留社为主)。有两个现象,可以成为网络诗词空前繁荣的标志:一是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诗词流派;二是出现重量级的代表性诗人。网络诗词阵营,有两大流派引人注目,且影响甚大。一是以留社为首的复古派,二是以故乡古风论坛为阵地的实验体。网络诗词的重量级代表性诗人,也基本出自这两大流派。2008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共推选了十二名优秀青年诗人:除王震宇、张青云两位之外,其他十位——碰壁、嘘堂、胡僧、蒓客、伯昏子、军持、天台、矫庵、贺兰雪、西丝,贺兰雪,都曾活跃于网络诗词,是各大诗词论坛的缔造者或主心骨。入选首届青年诗词峰会的诸君,以及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的研究员胡马、梨子李子栗子,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网络诗人了,他们在诗词创作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2008年的首届青年诗词峰会,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诗词的一次大总结。2010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即采取网络论坛投稿的方式,亦可以作青年诗词峰会即网络诗词峰会之解读。2008年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及2010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都与中华诗词学会没有丝毫关系,亦可以看出网络诗词志在另立门户。此后以嘘堂为首,又举办了首届建安文学奖活动,亦与中华诗词毫不相干。网络诗词的空间繁荣,亦引起研究界的关注。苏无名以数年之力,成《网络诗坛点将录》一书,颇录网络诗坛掌故,且对有代表性的网络诗人的创作风格有精到之评价。本人则曾主编有《网络诗词年选》(2001-2003),另有数篇关于网络诗词的专题论文,《李子体刍议》一文曾引起多方关注。海外的田晓菲教授,国内的马大勇关于李子体和网络诗词,皆有专题论文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