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李鸿章家族:乱世里的家教很给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南方报业网-南方人物周刊 newdu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李家是传统的大家庭,“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鸿章家族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民国“官二代”:乱世里的家教很给力》
    一、李鸿章家族——外交大臣
    晚清时期,这个家族对中国政坛的影响,与近现代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各界的联系,故家旧族中鲜有能与之比拟者。因为李鸿章,这个家族从大红而大黑,大起又大落,然而在不同时代,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可谓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李文安:进士及第,跻身京城官列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远祖原本姓许,明末时因避乱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后,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从此改姓李。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兴旺,支派繁多,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李家早年日子并不好过,世代基本都是以耕种为生的传统农民,与科举、官场无缘。李鸿章祖父李殿华当家时,每到年终,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祖父没办法偿还,“唯有支吾以对”。李殿华是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心气很高,希望能走出黄土地,于是对科举很上心,但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只得在家开起了私塾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他立志让四个儿子读书做官。
    四子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读书刻苦,诗文不错,他大器晚成,最终实现了父亲的愿望:1834年35岁时江南乡试中举,继而四年后中了进士。学而优则仕,李文安从此跻身于京城衮衮诸官之列。李文安在京城刑部当官十八年,人们称颂他是个善良而清廉的司法官。李文安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他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据说,这是因为从李文安开始,李家搬到了一口名叫“熊砖井”的古井边,喝着井水沾染了神奇。
    李文安中进士的那年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是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初做京官的他们无形中就是一个整体,往来自然更加亲近,多多帮助利用也理所当然。
    李文安虽然性格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尽管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后来才当上礼部、兵部、吏部侍郎。李文安很有智慧,早早便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他学习“经世之学”,一旦到了奋发进身之时,这一切都会派上大用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