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言的题目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这颗璀璨明珠,就是孝。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孝,我讲五个问题。 一、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我节选几段,读给大家听: "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三年哺乳苦受遍, 又愁疾病痘麻关。" "七岁八岁送学馆, 教儿发愤读圣贤。" "衣帽鞋袜父母办, 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愤, 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 "养儿养女一样看, 女儿出嫁要庄奁。 为儿为女把帐欠, 力出尽来汗流干。 倘若出门娘挂念, 梦魂都在儿身边。" "千辛万苦都受遍, 你看养儿难不难。" 有一个故事,叫《母亲是"钟"》。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读小学时,家里没钟,为了能按时到校,他每天要到邻近的烟酒店门口,望一眼货架上的钟表。一次,他又去看钟,掌柜的没好气地说:"想看钟,买一个回家好好看!"他噙着泪水跑回家。母亲边替他擦眼泪边说:"孩子,咱人穷志不短,以后别去他家看钟了,妈给你报时。"上了中学后,时间就更紧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区的中学上早自习课。为了不让孩子迟到,母亲总是不敢睡踏实,她要不时地跑到屋外,望望启明星移到了什么位置,听听远处的雄鸡已啼了几遍,再确定是否该喊孩子起床。望星空,听鸡鸣,这是一种原始的计时方法,母亲往往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使他从未迟到过。但是母亲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也没有听到鸡鸣,母亲沉不住气了,对孩子说:"天不早了,快起来吧!"孩子匆忙穿上衣服,洗一把脸,背上书包,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到了校门口,只见大门紧闭着,传达室传出了"当、当"两下钟声,原来才凌晨两点。他犹豫了:"回家吧,来回折腾,不回吧,还能在校门口站到天亮?"阵阵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干脆,跑步吧。这个衣衫单薄的穷人家的孩子,在马路上来回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学校开门。放学回家后,母亲听完他的叙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放学回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只崭新的小闹钟。他的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爱说话的小妹妹道出了实情:"妈妈卖了血,买了这个钟。"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两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故事,催人泪下。在意大利庞贝古城,我看到,被火山灰覆盖的房屋被发掘以后,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在日本札幌,一个四岁男孩从八层楼上掉下,他的妈妈正在楼下晒衣服,她以惊人的速度跑过去接住,速度达到每秒9.65米,连当时的专业运动员也达不到。湖北有个"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捐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只吃3两白米饭,坚持7个月,走破了4双球鞋,体重减去8公斤,消去脂肪肝,捐肝成功,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志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在于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舍生忘死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孝是会意字,它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由此可以看出:孝,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最重要的,他又提出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确地提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并不是真正的孝。他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至于汉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后来甚至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是对孝的本意的歪曲,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有一种观点认为,孝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孝应当日渐削弱,甚至说孝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孝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的确起到过协调家庭关系、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不需要老年人来组织领导生产了,难道就不需要孝了吗?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孝这种儿女对父母和长者的爱,是由父母爱子的天性和养育之恩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只要人类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就不会消亡。今后,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只能是更有条件把孝做得好上加好,而没有任何理由来削弱它。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尽孝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好儿女志在四方",但要"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基本生活未得保障时重点是养,而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点;就是将来养老制度更加完善了,老年人不再需要年轻人直接供养,但老年人对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的需求,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变,孝的本质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对于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就更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了。 在这一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元旦在天津看望老年人时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温家宝总理逢年过节都要看望老科学家、老教授。他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坐着听他讲话,让随行的部长们站着,在海外传为佳话。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题目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这是从1949年建国58年以来,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欢迎。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孝道的传承 孝文化起源於何时呢?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以后,"对偶婚进一步发展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真正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这种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共同的相依为命的生产和生活,将全家人联为一体。这样一来,亲情关系稳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辈分、身份和称谓。恩格斯对此特作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只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总和便构成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他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不好,老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仍然孝敬关爱他们。尧帝知道了他的孝行,非常赞赏他的品德,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当时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 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孝经》总共18章,1903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他提倡的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分别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论述。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的要求,是应当的。这是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第三,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不变法则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德行为。 第四,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得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在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些做到,才称得上是事奉双亲的孝子。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作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么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真正的孝子,应当是家里外面都做得好,让父母放心,并引以为荣。 第五,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它的外在形式,要反映在礼节上。孔子说,礼,诚敬而已。如果有人敬爱自己的父亲,作儿子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兄长,作弟弟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君王,做臣民的一定感到喜悦。敬爱一人,而使千万人喜悦,所敬爱的虽少,但喜悦的人却很多,这种以诚敬之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礼节,就是在广行孝道中所要采用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了。 第六,君子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力行。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通过言传身教,为民众作出表率,从而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使天下父母都能受到敬爱,这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尚的美德。 第七,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就能忠君,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八,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第十五章里,孔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曾子问: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意思是:"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孔子接着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邑;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的名声;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父母如有不义之事,儿女就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 总之,《孝经》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诚然,书中的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功夫认真学习研究的书。《孝经》,是一座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 愚忠愚孝起於何时呢?起于汉朝。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惠帝起,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冠一个"孝"字,以孝号召天下。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到东汉时,在《白虎通义》这部书中把"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是一种"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对应关系,此时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宋明时又出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王"这样的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愚忠愚孝愈演愈烈。宋朝"精诚报国"的大忠臣岳飞,就死在愚忠上,因为他跳不出"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框框,含冤而死。可见"三纲"的危害之大。 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皇帝(如唐玄宗等)带头,讲解注释《孝经》,书写《孝经》,诏令天下。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定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普及读物和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中,处处渗透着孝道。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个著名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大讲愚忠愚孝,这是孝道传承中的糟粕,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因而,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伟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但对孝,也有矫枉过正之处。当代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得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统统在打倒之列,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了地下。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国人都不太敢谈孝。究其原因:一是"五四"以来一些人的矫枉过正;二是"文革"中的彻底否定;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四是有些人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 在我们对孝采取否定态度之时,孝在海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们的港澳台,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我们要好。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踩入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的位置上来。"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在2500年前对孝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三、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如果把我们的祖国比喻成一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那么,富强是根,民主是干,文明是花朵,和谐呢,是花的芳香。要使和谐的花香常盛不衰,关键是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这就要大力弘扬我们的国粹中华孝道。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1999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多,占总人口的12.5%,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占17%;2050年将达到4.34亿,占31%。在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采取冷漠、歧视的态度。为此,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上,发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滑坡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涉老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从全国看,老年人因孤独、疾病、饥寒、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提供的材料,根据保守的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约占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的原因中,家庭矛盾引起的急性人际冲突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很多人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愿、也无力和自己的儿女打官司,自杀成了他们无奈、也是最后的抗争。2005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在全国进行抽样调查,结论是:孝道传承在农村出了问题。52%的人对父母麻木不仁;农村中吃的最差、穿的最差、住的最差的,是老年人。我认为,在农村,有两种旧观念影响着老年人的维权:一种是"家丑不可外扬",老年人在家里受虐待,对外不愿意讲;一种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明明知道,也不愿意管。因此酿成很多悲剧。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对国民加强法制教育和孝道宣传。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只有大力弘扬孝道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前提是发展生产,重点是两个保障:一是制度保障,二是道德保障。孝道教育,成本最低,作用很大,意义深远,是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的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 我们的儿童需要孝。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庭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前面说了"孝"字,现在再说一个"教"字。"教"字也是个会意字,它的构成很有意思: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为教育。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我认为,青年人应当讲"三心",即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进取之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良心,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有进取之心才能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三心之中,感恩之心是基础。因而要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说到感恩,我要说:父母生养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条件,都应当感恩。有一本书叫《学会感恩》。书中说:感恩,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有一个故事叫《感恩父母》。说从前有个商人,经商致富后,不以富有而自满,反而喜欢邀请博学多闻之士到家里做客,听听他们在各地旅游所遇到的奇闻轶事,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的智慧经验。因此,他的好客之名远播四方。无论对待谁,他总是谦卑有礼,照顾有加。唯独对待他的母亲,却是粗俗无礼,动不动就恶言相向。每次他在众多宾客面前数落母亲时,大家都觉得母亲很可怜。也有人劝过他,但他总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虽然儿子如此无礼,母亲却无任何怨言,依旧勤快地四处招呼客人;被儿子斥责时,便默默无语地走开。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学者,说不远山上的寺院里来了一位精通佛法的高僧,前往请教的人络绎不绝。商人听了之后,马上启程,前去求教。在他还没有抵达之前,高僧已经从弟子那里听说了他的情形。这位商人来到高僧面前,请求开示。高僧语带禅机地回答:"开悟之道便在自己家中,无须往外求。"商人请求再多做解释,高僧说:"你现在马上回家,见到一个衣服穿反、鞋子穿错、神情慌张妇人,就会明白了。"商人赶回家时,已是晚上,他用力地敲门。母亲在睡梦中听到儿子的喊声,怕他生气,急忙跑出来开门,匆忙中将衣服穿反、鞋子穿错。商人一见到开门的母亲正是高僧描述的模样,当下开悟:慈母就是佛啊!从此以后,事母至孝。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对我们最用心的人,往往最先被我们忽略。第二,家有一老,犹如一宝。问佛求道,不须千里之外,就在自己家中。当你用一片孝心,侍奉父母时,你的灵魂就会净化,你的人格就会升华。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父母爱子女,里面有一种本能的东西,不需要引导,就会自觉去做;而子女爱父母,不是本能驱使,它是觉悟,需要引导教育,才能把人的这种善性开发出来。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这颗心,和教育程度无关,和受怎样的教育有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至关重要。只要教育,就有效果。比如,一对双胞胎,一个早出生几分钟,一个晚几分钟,早的就是哥哥,晚的就是弟弟。"哥哥要让着弟弟",这种伦理教育,效果极为明显:哥哥越来越像哥哥,弟弟越来越像弟弟。这是悌道教育,孝道教育也是如此。我在大学讲课,对大学生们说,当你做到孝敬父母时,你的人格已经升华;当你不仅能敬爱自己的父母,而且能敬爱别人的父母时,你的人格就又升高了一层。同学们,好好孝敬父母吧!你们的成功之路,应当从这里启程。 市场经济也需要孝。我国正在实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诚信和孝道其实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做假的。因而,在国民中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孝道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剂良药,是我们民族的"祖传验方"。我们应当十分珍视她,好好运用她。 四、弘扬孝道要广做宣传 弘扬孝道,宣传很重要。元朝的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600多年来在宣传孝道上影响极大,家喻户晓。《二十四孝》中的确有些不健康的属于愚孝的东西,如"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恣蚊饱血"、"尝粪忧心"等,但从总体上讲,它在弘扬孝道上功不可没。 高水平的宣传,其作用无法估量。苏州有座寒山寺,建寺300年间默默无闻。自从唐朝人张继写了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一个深秋夜晚的寒山寺及其周围的环境,描写得美妙绝伦,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寒山寺从此名闻遐迩,成为每个游客必到的名胜。唐朝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宣传作用也是巨大而长远的。据说安徽也有个杏花村,在过去也做酒,现在没有了。 为了弘扬中华孝道,由全国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具体承办了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当敬老人"。为了把这项活动推向深入,我们在宣传上下了一些功夫:一是编写出版了《中华孝道故事》,收集了古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的孝道故事64篇。我们是把它当作当代的《二十四孝》来编的。二是制作了《孝敬父母》系列电视艺术片。三是和广东话剧院合作改编、排练了反映母爱的话剧《疯娘》,在全国21个省市演出140多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四是我们又根据古代敬老文献、当代社会风习和自己的工作实践,整理出10条《敬老心语》: 第一条,"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在2005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我提了一条建议,说考察干部,也要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现在,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已明确规定,不养老甚至虐老之人,轻者给予处分,重者开除公职。我到广东,有人说,"孝敬父母的人,坏也坏不到哪里";我又加了一句,"不孝敬父母的人,好也好不到哪里"。当然,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但就一般而言,这话是有些道理的。中央提出,考核任用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德放在首要的、极端重要的位置,我非常赞成这一提法。 第二条,"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人人都有老的一天。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今天的老年人和明天的自己,都会是受益者。 第三条,"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想孩子将来孝敬自己,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好,做出榜样。中央电视台母亲给奶奶洗脚,孩子又给母亲洗脚的广告很好。否则,你对父母不好,你的孩子日后也不会对你好。农村把这种现象叫做报应。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小孩叫原谷。他的父亲不孝敬父母,看到老父亲病了,不能劳动了,就拿一个筐把他抬到野外抛弃。原谷不愿意父亲把爷爷抛掉。抛掉爷爷后,父亲说回家去吧!原谷就把筐背在背上。父亲问为什么把筐背回去?原谷说等你将来老了,跟爷爷一样的时候,我还拿它抬你呀!一句话点醒了父亲,不能这样对待老人。于是,赶快磕头谢罪,又把父亲用筐抬回,孝养终生。这个故事叫《原谷背篓》。还有个故事,叫《陈老汉贴对联》。从前,安徽某地有位陈老汉,年逾60岁,儿子却不尽赡养义务。陈老汉无奈,便向他的侄儿诉苦。侄儿是个秀才,对他说:"我自有办法。"说罢,回家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幅中堂,要陈老汉贴在屋内正墙上。那副对联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显而易见,这副对联缺"一"(衣)少"十"(食)。这幅中堂更耐人寻味,使人警悟,写的是:"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儿子、媳妇见了,羞愧万分。从此改过自新,父子言好。 第四条,"怎样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当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这句话来自郑板桥。他在某地为官,离开时,百姓都来送行。年轻人说,给我们留几句话吧。他就对年轻人说,要"爱父如子"。怎样关爱自己的孩子,就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觉得这话不怎么好听,年轻人照着做了,后来个个都成了孝子。在当今社会,如果我们能拿出给孩子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爱,来回报我们的父母,就算孝子了。 第五条,"只有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同样的关爱"。自古以来,处理婆媳关系就是个难题。汉乐府里面有一篇《为焦仲卿妻作》,讲的是婆婆压迫儿媳妇,小两口双双上吊自尽的故事。头两句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现在好像有点反过来了。当然,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占绝大多数,但不孝的也不是个别现象。每个女儿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得到关爱,但是女儿出嫁以后,别人的父母成了你的公婆,你的父母又成了别人的公婆。因此,只有大家都对公婆好,才能使自己父母得到同样的关爱。 第六条,"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爱无言。父母的大爱,常在不言之中,做儿女的要细心体会才是"。这一条是从"道德经"来的。现在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以为常,感觉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什么时候才能感觉到呢?等他做了父母的时候。"养儿方知父母恩"哪。有的要报父母之恩,已经来不及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能悔痛终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尽孝,二是行善。所以,我们特别提醒年轻人,早一点觉悟,从小就孝敬父母。尽孝当及时啊! 第七条,"中华传统,尊师如父。成功者,永远不要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民间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的教诲之恩,永不能忘。 第八条,"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这一条是说,要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先施予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九条,"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这是讲给当官的同志的。趁着手里有权,多为老年人办些实实在在的事,以后你下来也能受益。不然,有权的时候想不到,想到的时候没权了。 第十条,"忠和孝都是人的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这一条讲的是忠和孝的关系。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如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抗击自然灾害和担负特别工作任务等,忠孝难以两全。但在和平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忠孝是可以两全的。孝子不一定都是忠臣,但忠臣必定都是孝子,大忠臣都是大孝子。 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讲了孝道和10条《敬老心语》。一位新华社记者建议我把《敬老心语》改写成歌词,说这样宣传作用会更大一些。我已经写出来,发表在《中国老年报》上,并且已由著名作曲家孟庆云谱了曲,名字叫《孝亲敬老歌》。现在读给大家听: 日出东方好辉煌, 黄河入海万里长; 中华孝道传千古, 千古中华礼仪邦。 天底下,人世上, 爹娘恩深似海洋; 从小懂得孝父母, 长大报国好儿郎。 娘家爹,婆家娘, 将心比心一个样; 两边父母都孝敬, 和睦家庭喜洋洋。 烛光照,闪闪亮, 育我青春好时光; 传道授业解疑惑, 滴滴师恩记心上。 先栽树,后乘凉, 长者恩德不能忘; 老吾老及人之老, 春风化雨暖心房。 乌鸦反哺拳拳意, 羊羔跪乳意长长; 我今敬老本当敬, 也为他人做榜样。 爱父母,敬师长, 人伦道德第一桩; 人人捧出心中爱, 中华孝道放光芒。 为了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孝道,我们已经向10个省市的青少年赠送了敬老书和敬老歌。今年,还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当代大学生'俺爹俺娘'摄影大赛"。 五、弘扬孝道要多做实事 既然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既然当今时代需要孝,我们就有责任弘扬孝道,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使之发扬光大。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老龄工作,国家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级涉老部门、众多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为老年人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我从民政部副部长的岗位退下来后,现在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负责"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我是这个活动的组委会主任;一个是担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近几年来,这两个组织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情: 一是弘扬中华孝道,评选敬老模范。敬老模范每两年评选一次。从2004年开始,已评选三次,共评出"孝亲敬老之星"8000多名,又从中选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30名。这项评选活动深受全国人民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每年重阳节,各地都要评选当地的敬老模范。北京市今年评选一万名孝子,以后年年如此。 二是推动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首先是组织中国老年艺术团,每年重阳节举办《红叶风采》文艺晚会。这个艺术团是2002年全国老年文艺调演之后成立的。《红叶风采》来自唐·杜牧的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节目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个老年艺术团中选出,已经办了八年。上了春晚的《俏夕阳》就是老年艺术团的保留节目。艺术团还在海内外进行演出。其作用,一是向全国和世界展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风采;二是推动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动老年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每到星期天上午,成千的老年人自发集聚北京的景山公园,高唱革命传统歌曲。从《长征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解放区的天》、《东方红》、《我们走在大路上》,一直唱到《走进新时代》,把中国的革命历程唱了一遍。临结束,大家齐声高喊:"今日联欢在景山,嘹亮的歌声冲破天;要是觉得不过瘾,再等下一个星期天。"十几年来,风雨无阻,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景山现象"。一位老大妈说:"在景山唱半天歌,可以高兴一个礼拜。"原因何在呢?一是回忆往事,二是抒发情怀,三是展示风采,四是以歌会友,五是锻炼身体。在这五条背后,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即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民高兴。我写了一篇《在景山唱歌》的散文,送给岚清同志、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同志和回良玉副总理,说想开个"景山现象"的座谈会,请他们题词。岚清同志的题词是:"歌声中的金色晚年"。迟浩田同志的题词是:"齐集景山放声歌唱,斗志昂扬老当益壮"。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景山现象反映了老年人爱党爱国的情怀,和老有所乐的共同愿望,其内涵是深刻的,应很好总结和发扬,各地在组织开展老年人活动时要很好学习和借鉴其精神。在具体形式上,应从各地实际出发,以多样化为宜。"我们召开了《景山现象》研讨会,制作了电视艺术片,出了书。现在,"景山现象"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 三是实施"爱心护理工程"。这个工程,是我们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四二一"家庭的迫切需要和目前城市老人护理难的问题,在2005年"两会"期间以政协提案的方式提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46人签名。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事作了重要批示,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在2006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爱心护理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爱心护理工程"的宗旨是: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其做法是: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理念,统一功能设施,统一服务规范。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目标是:在全国30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建立一批爱心护理院,解决城市高龄老年人护理难的问题。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市100个城市办起了230多家爱心护理院。企业家的参与很踊跃,不但有国内的企业家,还有海外的企业家,连佛教寺庙也参与进来。山西的五台山普寿寺在榆次市正在建设"清泰安养园",占地307亩。福建漳州瑞竹岩寺建成了一所"大家庭养心苑"。佛教寺庙兴办养老院有四个优势:一是理念和我们的宗旨比较一致(佛教讲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佛恩);二是资金比较充裕;三是土地比较好办;四是志愿者众多。 基金会还做了一件事,是和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一起建立"幸福养老大课堂",利用北京人才众多的优势,为全国4万多个养老机构和4万多所老年大学,提供幸福养老教材。 我们所做的工作很有限,有的工作刚刚开始。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归纳起来是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一个中心是弘扬中华孝道,树立敬老典范。两个重点,一个是锦上添花,让健康的老年人唱歌跳舞,快快乐乐地生活;另一个是雪中送炭,让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在爱心护理院有尊严地尽可能舒适地度过余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所遵循的理念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要做全国老年人的孝子。 同志们,朋友们:在大千世界里,在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有一首打油诗,虽然有点消极,却说得很形象:"一岁出台亮相,十岁天天向上,二十远大理想,三十基本定向,四十处处吃香,五十奋发图强,六十告老还乡,七十打打麻将,八十晒晒太阳,九十躺在床上,一百挂在墙上。"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生命,要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呢?我寻思,关键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由于人们对待公与私的态度不同,摆的位置不同,可以把人分为境界不同的六种人: 大公无私是圣人, 公而忘私是贤人, 先公后私是善人, 公私兼顾是常人, 私字当头是小人, 徇私枉法是罪人。 公字和私字,哪个摆在前头,哪个放在后头,结果大不一样。金刚石和石墨,成分都是碳分子,因为分子结构不同,软硬成度大不一样,一个硬得可以割玻璃,一个软得可以做粉笔。因此,我们应当远离罪人,不当小人,超越常人,当好善人,争做贤人,尊崇圣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个善人应当是不困难的。只要你能把"公"字放在前头,先人后己,助人为乐,你就是个善人。我现在就在努力做好一个善人。我写了一首"为善乐"的诗,用以自勉,现在献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万善德为本, 百行孝当先; 古今多少事, 教人结善缘; 善者有善报, 恶者以恶还; 善恶隔千里, 差在一念间; 日日都行善, 快乐每一天。 这首诗,强调以下四点: 一是"孝为德之本"。一切善举,都以德为基础;所有德行,必以孝为先导。教育要从孝开始,孝心一打开,所有德行都出来了。孝是打开良心之门的钥匙。 二是因果问题。因果不是唯心的,是唯物的。因和果,本来就是一对哲学范畴。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帮人就是帮自己,害人就是害自己!这是许许多多事实已经证明了的。我们应当进行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道德教育,使人羞于做坏事;而因果教育,使人不敢做坏事。 三是一念之差。很多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在于一念之差。要使自己在一念之间有定力,把握好,就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易经》上说:"厚德载物。"道德是部车子,车子愈结实,修德愈厚,载物愈重。要想成就大事业,担当大使命,成为报国利民的栋梁之材,就要从孝这个德之根本做起,好好修养自己的品德。 四是为善最乐。为善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你帮助了一个人,一个快乐成为两个;当你帮助了十个人,你的快乐就放大了十倍。当你快乐时,你心态是最好的,你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处于最佳状态。长此以往,就是健康长寿。古人说,"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让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老年人和全社会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行善事。日日都行善,快乐每一天!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孝道,提升公民道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以上所讲,只是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