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古人是怎样教孩子读书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西祠胡同 newdu 参加讨论

    最近借得一本好书,《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张志公先生著。此书原名为《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0年代一版再版,1992年作者于古稀之年大加修订,得此新版(前两个版本都无法外借)。志公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是名老编辑,他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认为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应当从研究教材(即我们说的“原典-文本”)入手,既然本书的内容是以教材为线索编排的,书名当然应该把“教材”二字体现出来,以便名实相符。可惜时过境迁,今日“教材”“教辅”泛滥成灾,近成“过街老鼠”,不免掩盖了这本书的光芒。
    此书之好,在于梳理了古代蒙学教育的基本脉络,尤其倾其心力,整理了详细的古代蒙学书目并附以书影。手持此书,便可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国学启蒙读物做出判断和定位,按需所取。
    总体而言,古人教孩子读书,大致分三个方面:识字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古人大多主张集中识字,即在儿童入学前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识记约两千字。集中识字的主要范本便是今人耳熟能详的“三、百、千”。
    《千字文》最早,成书于南北朝梁,周兴嗣撰,《百家姓》和《三字经》则后起于宋,缩略语“三、百、千”体现了这三本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配合为一套完整的识字教材。《三字经》共1248字,三言,表达浅近通俗,并有名物、历史、励志等丰富内容,最为小儿所易读。《百家姓》只有472字,四言,内容完全无意义,主要让小儿认得常见的姓氏。《千字文》共1000字,四言,辞章古雅华丽。三者均整齐押韵、琅琅上口,合计两千多字,正可满足基本的“识字”目的。在内容上既能合于“日用”,又能增长“见闻”,还可教授“义理”,因此至今流传千古而不衰。
    可贵的是,志公先生发现,古代与“三、百、千”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路识字教材,“杂字”,内容通俗实用,多在中下层社会广泛流行,多以市井小商人子弟和学徒、以及农家子弟为对象,如《山西杂字必读》开头言,
    “人生世间 耕读当先 生意买卖 图赚利钱 学会写账 再打算盘 天平戥子 纸墨笔砚……”。
    《山东庄农日用杂字》开头言,
    “人生天地间 庄农最为先 要记日用账 先把杂字观……开冻就出粪 制下镢和锨 扁担槐木解 牛筐草绳栓……”
    这文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想起希腊人赫西俄德的《劳作与时日》),保证了一般老百姓的日用之需。
    至于写字,是与识字截然分开的,古代汉语笔画复杂,初写者掌握起来很难。识字是依照“三、百、千”的顺序,而写的却是“上大夫,丘已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见《敦煌掇琐》),取的是笔画稀少,儿童便于起步。方法是先描红,再脱格,完成这些基本功训练后,便临摹颜、柳、欧、苏的楷书。
    至于思想教育,或者说伦理规范的教化,在《三字经》、《千字文》中已经有所涉猎了,就纯粹讲教化的范本而言,我此前只知道《弟子规》,而且时下民间对《弟子规》的推崇越来越高。读了志公先生的书,方知道古代这方面的文献多得很。志公先生尝试分类如下:
    1、儿童守则:以《弟子规》(清人李毓秀作)为最闻名,今日最广为人推崇。
    2、女子守则:有《女诫》(汉班昭作)、《女论语》(唐宋若昭姐妹作)、《内训》(明许皇后作)、《女范捷录》(清王相之母作)、《蒙学女儿经》(清末坊刻本流行)。可惜这些都罕见于世,今之女权主义横行于东西方,“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还敢来倡导妇道呢?
    3、格言谚语:市面上可见的是《小儿语》(明吕得胜父子编),基本上是通顺的白话训诫,如“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能有几句 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 满瓶不响”。此外其实还有《太公家教》(成于唐之前,载于敦煌遗籍)、《昔时贤文》(清代末年流传)。
    其实教化的方式很多,讲故事、说历史也是一种渠道,志公先生把历史典故列入“知识教育”的大类里,姑且是为了方便讨论吧。以轶闻掌故为内容来编排蒙书,教儿童诵读记忆,是个良好的办法,这是国外的华德福教育同样倡导的,即“讲故事”。这个方法始于唐代的《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明清以后便有了流传甚广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内容近似百科全书,天地人三才之事皆可粗通,近现代诸多大学者童蒙时便读过此二书。
    知识教育还包括历史知识,如《史学提要》(宋黄继善编)、《鉴略》(清王仕云编)等,以及各科常识,如《名物蒙求》(宋方逢辰编)和《算学歌略》(清徐继高编)等,市面上都不可见。因为就史学知识而言,这一类的古代蒙书,内容相当古雅,如“阖庐杀僚 贼用专诸 破楚入郢 谋取伍胥……”(《史学提要》),今人的知识储备远跟不上理解,至多读一读袁腾飞。至于纯粹的科学知识领域,西式教育已经借助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图书等视觉图像普及人心,哪里需要古人再指指点点。
    【评:然而古人蒙书最基本的优点,在于押韵和对仗,诵读琅琅上口,对于儿童的学习记忆其实大有帮助,本可以在今日充分利用,如《算学歌略》言,“凡习数学 列位为先 自右至左 个十百千 若有零位 必用一圈 几数并陈 上下齐肩”,多么清楚明朗!】
    在集中识字和深入识记后,古人进入以读写训练为基础的下一阶段,开始读《四书》《五经》,并教以简单的散文故事、诗歌以及属对,并学习声韵、训诂、语法等。我觉得值得借鉴的有阅读散文故事这一块,选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内容又短小精悍,可以讲给孩子听,真想看一看。重要的有两本书(可惜在上图都没有查到):
    1、名物掌故:代表作为《书言故事》(宋胡继宗编,倪灿《宋史.艺文志补》著录),我小时候读过一些成语故事便典出于此,如:
    【守株待兔】(韩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之,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兔。
    多么凝练!
    2、人物故事:代表作为《日记故事》(元虞韶编,《补辽金元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有著录),如:
    【神色不异】(后汉)
    刘宽,温仁恕爱,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桓帝朝为廷尉。夫人欲试宽,令恚,乃俟当朝会时,装严已讫,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乎?”
    此人之修养令人叹为观止!
    与阅读散文故事相配套的,是咏诗,首选本便是《千家诗》了,另有《神童诗》、《小学弦歌》等,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