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古琴受文人喜爱的原因:修身养性寄托教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文化月刊·遗产 newdu 参加讨论

    
    资料图
    “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蔡邕
    自命清高的古琴,有所谓“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之说。所谓“十四宜弹”,是“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郎,当清风明月”。所谓“十四不宜弹”,是“风雷阴雨,日月交融,在法司中,在市尘,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嗅,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嚷”。——杨表正《琴谱合壁大全》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而文人音乐的代表就是古琴。宋代陈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本来是一种与瑟、筝等同样普通的乐器,为什么士人们唯独从众乐器中选中了它?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古琴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独特的取声手法———走手音。二、古琴的音域。低沉的音总给人一种深、厚、蕴藉、丰富的感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三、古琴的音量和音色。音量小,会给人一种抑制、收敛的感觉,也符合士人们在自家静谧幽雅的书斋或庭院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实际需要。声音浑厚则形成古琴声音的恬淡、温静,获得了不张扬、不喧嚣的音响品格,也顺应了古代士人讲求节制、分寸,以达到“和”的审美标准。四、古琴出音的回还。古琴声音有一种内含旋绕的效果,听起来既不亮也不圆润,有时松散,有时又朦胧,大有消解人世间种种烦忧、遁入虚空的感觉,恰好符合士人们追求虚幻、缥缈的意境美。
    古琴不只是一种乐器,在乐教教化的理念下,它是修身养性,甚至是作为政治、社会与伦理教化的理想寄托。故君子习琴之目的绝不单单是掌握琴曲的指法,熟记琴曲的曲谱,能够娴熟地操练。更重要的是对琴曲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先贤精神的体认。进一步由每首琴曲所营造出的深厚意境,达到自我品味的提升与德行的锤炼。
    在弹琴的场地、时间、衣着、和沐浴、焚香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明代著名琴家杨表正在《弹琴杂说》:凡鼓琴,必择静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心与神合,灵与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需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可就榻,以琴近案。
    士人对其演奏当然也有诸多要求。首先是演奏姿态,除了基本的坐姿———“对琴而坐,身体离琴半尺左右,右手在琴头处弹弦,左手在琴腰琴尾处按弦”外,士人还讲究“头、胸要挺,肩要平,背要直,两膝分开,足跟相向”;“左右手乃至全身气力要贯通,挥臂运腕要灵活自如,手臂要舒展,手腕要悬空”等。这些讲究不全是为了音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形体的优美,展示出生命的洒脱,意态的从容,风度的大气,使得演奏姿态的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