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赏七弦雅韵品古琴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政协新闻网 newdu 参加讨论

    演讲人:高培芬
    简介:
    高培芬女士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琴艺术家,山东诸城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师承诸城派古琴艺术家张育瑾、王凤襄先生,现为山东省古琴社社长、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昆剧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古琴专家委员会委员。
    阅读提示:
    ■古琴的创制历史久远,早在远古之时华夏的始祖伏羲氏与神农氏就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之后又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自此,无论朝代更迭,无论世事枯荣,古琴历经数千年而不辍,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能寄寓文人的凌风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居于琴棋书画之首。所谓“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体现了文人与古琴的密切关系。
    ■打谱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它需要演奏者“依谱鼓曲”反复弹奏、推敲、琢磨,“弹至纯熟”直至句读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节奏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
    高山流水琴韵悠长
    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一个特别的缘由:6月8日,故宫博物院为纪念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又恰逢今年是中国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特别邀请了我带领众多弟子、古琴传人在故宫神武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隆重的“赏七弦雅韵,品古琴艺术”的活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知识性很强又具有普及性辅导的讲话,我们现场演奏了古琴十大名曲,与观众互动、解答喜爱中国古琴艺术的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当天观众的热情之高、报名前来参加的人数之多、排队争抢一个座位之壮观,一票难求,座无虚席,是我事先根本没想到的。我也受热情观众现场气氛的感染,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以操琴50年的功力将演奏发挥至尽善尽美,希望能让观众们感受古琴的雅韵。有这么多观众欣赏喜爱这门高雅艺术,我深深思考后觉得这还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魅力所至。
    古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称“琴”或“七弦琴”、“瑶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悠久、艺术水平最高、最具传统艺术特征和民族审美情趣的乐器,被视为“八音之首”、“统大雅之尊”。同时古琴本身也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别的乐器不能比拟的。
    古琴的创制历史久远,早在远古之时华夏的始祖伏羲氏与神农氏就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之后又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自此,无论朝代更迭,无论世事枯荣,古琴历经数千年而不辍,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孔子时期古琴就已盛行,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佳句,这都反映了琴和当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上世纪初为将琴与其他乐器区分开来,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古”字,称为“古琴”。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琴、棋、书、画、诗、酒、茶”即所谓文人7件事。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能寄寓文人的凌风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居于琴棋书画之首。所谓“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体现了文人与古琴的密切关系。弹琴讲究心境、环境、礼仪。琴有5不弹:不遇知音不弹,衣冠不整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狂风暴雨不弹。弹琴前要焚香净面更衣,追求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琴与诗、歌的结构、音韵有共同的特征,《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便概括出了中国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关系特点。
    古琴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以琴表达爱慕之心﹔竹林七贤借酒弹琴抒怀﹔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千古绝唱《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以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等,为千古称颂。
    古琴为上古圣人集天地之精华而制成,故其每一部分都蕴含深意:古琴上圆下方以法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以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上额、颈、肩、腰等称谓象征着人体各部分。面对古琴就像面对天地宇宙。
    古琴的制造称“斫琴”,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在传世古琴中,以唐琴最为名贵,在古琴的斫制工艺上无与伦比,如今都是稀世珍品。唐琴的特点是圆而硕大,唐琴的价值不但是器物之美,而其声更美,讲究“松、透、圆、润”。古人讲琴有四善九德,四善是指琴材“苍、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唐琴具备其中多项优点。有意思的是,古琴如长期不弹会睡死,需要通过醒琴法如经常弹奏、与琴同寝、让一两岁的孩子拍打等方式将琴唤醒。
    与一般乐器不同,古琴大都有着各自象征性的高雅诗意的名字。如故宫所藏的“九霄环佩”、“玉玲珑”、“大圣遗音”、“飞泉”,中央音乐学院收藏的“太古遗音”等几张唐代古琴,早已举世闻名。古琴又分为文人琴和琴人琴。文人琴一般悬挂于客厅或书房用做装饰。民国之前,文人家中大都悬琴,因为古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标志、身份的象征,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像《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己不弹琴,家中却藏有六张古琴﹔琴人用琴经常弹奏,质地选材都是上乘的,其价值自然要比文人琴高得多。
    古琴能发出三种不同音色的声音,即泛音、散音、走手音,分别代表大自然中的天、地、人。第一种声音泛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玲珑剔透、清越飘逸似天籁之声,象征着天。第二种声音散音,也就是空弦,洪亮如钟、厚重博大,似大地之音,象征着地。第三种声音走手音,即按滑音,细腻圆润、丝游绕梁、丰富多变,似人声窃窃私语,故称做人声,象征着人。中国历来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庄子很早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琴形制的象征意义与古琴的三种声音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古琴的发展有很多琴派,如浙派、九嶷派、闽派等,但著名的是四大琴派即虞山派、广陵派、诸城派、川派。以诸城派为例,诸城是舜的家乡,舜不但创制了古琴这件乐器,他还是诸城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琴家,创作了《南风》、《箫韶九成》等琴曲。诸城古琴经千百年流传、历代琴人不断探索交流和发展,以诸城王氏古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语言、琴韵风格、有代表人物及代表琴谱曲目的古琴学派——诸城派。诸城派融古开今、别具一格,流传于全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近现代琴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城派古琴开我国古琴进入大学课程之先河,首次使用琴曲划分小节教学。1911年康有为先生推荐诸城派王燕卿先生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1919年蔡元培先生推荐诸城派王心葵先生进入北京大学教授古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操千曲复活“天书”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宝玉去潇湘馆看黛玉,发现她正在看一本书,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说:“妹妹越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啦。”黛玉嘲笑他:“好个念书的人,连琴谱都没见过?”这里的“天书”就是古琴专用的减字谱。
    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历经几千年的人间沧桑能够传承至今,除了依靠历代琴人的口传心授外,琴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以前弹琴所最早使用的是“文字谱”,竖向抄写,说明指法、音位等。但文字谱过于冗繁,使用不便,唐代曹柔将文字谱简化、缩写,发明出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加数字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谱,称为“减字谱”,它是琴人使用最广泛、记录古曲最多的谱式,一直沿用至今。祖先在留给我们古琴这件极具民族精神的乐器的同时,也留下了用减字谱记录的数百个版本的琴谱、数千首乐曲。这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
    不过,古人留下的减字谱,只有音高,只标记了左右手指法弦位,没有明确的节奏识别,还需琴家进行再创作,将琴谱节奏划分出来,即为“打谱”——破译古琴专用谱“减字谱”弹出琴曲的过程。对于学琴者而言,有的乐曲可师承,有的却只能“依谱鼓曲”。古琴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很好地保护它,一是继承,二是传承,除了将老先生的曲目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古人留下的3000多首琴曲挖掘打出古谱恢复原貌。
    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音乐,复活古谱的音乐原貌。打谱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它需要演奏者“依谱鼓曲”反复弹奏、推敲、琢磨,“弹至纯熟”直至句读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节奏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打谱不是一朝一夕轻松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般“大曲三年,小曲三月”。打谱时要超脱自我,超越时空,进入角色,进入历史,摆脱现实的审美观念。打谱须有很扎实很强的功力,深谙打谱之规律,仅仅学了几年的琴,不可能打好谱。就像读古文,虽没标点,深谙古文之人顺利读下来易如反掌,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很容易读破句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琴打谱也有“熟弹古曲三千遍,不会打谱也会串”一说。打谱首先要了解一首曲子出自哪个地区,哪个派别,用的什么手法,把握所打之谱那个时代的琴曲脉络规律。例如要打明代的谱,就得先了解明代的古曲是什么节奏规律。
    研究古琴减字谱没有字典可查,指法只能靠自己研究,找出古指法最信服的破译方法。不掌握大量的曲目不可能打出好谱。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是这个道理。打谱最根本的是遵循古曲,遵循传统的手法。学习传统的曲子一丝也不能差,必须得原汁原味。像考古一样科学地挖掘,求真,揭秘,打谱就是复活。中国现存的琴谱有3000多首,但是能弹奏的只有100首左右,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琴人共同努力,把剩余的琴谱弹奏出来。
    《韶》乐由舜作曲。当年孔子听后,发出“三月不知肉味”,“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感叹。可惜古曲未流传下来,成了千古遗憾。多年前,我和丈夫在天津的“鬼市”中偶然发现了一本明代嘉靖年间的《琴谱正传》古谱,当时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甚至是棉袄和皮鞋,最终才颇为不易地获得了这本琴谱。《琴谱正传》中标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共23段琴曲,经过专家认定,这个谱子成谱年代上可追至汉代,最晚至明代,是全国目前唯一的有关《韶》乐的资料。正是根据《琴谱正传》中有关《韶》乐的资料打谱成功,我复活了《韶》乐,琴坛为之震动,从此世人又能听到美妙至极的《韶》乐了。这些年我倾注巨大精力来“打谱”,但求让更多优美的古琴曲“复活”。如今,我所打的《碣石调•幽兰》以及虞舜所作的《南熏歌》等已有20余首,感到很大的欣慰,也是在继承工作上作的一点贡献吧。
    原汁原味的传承
    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更为世人所瞩目。联合国公告中特别指出,代表作评选的首要标准,即是否具有成为人类创造的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古琴无疑具有这样的价值,它是人类集体记忆和智能的积累,也是仅存的使我们今天依然能听到和看到人类千年以前文明的乐器。
    现在,古琴申遗已经十周年,至今我仍记得申遗成功时的喜悦和感慨,因为几十年走来,保护和传承古琴太不容易了,那时没有非遗保护的概念,古琴甚至被视为一块“破木头板子”。上世纪70年代初,我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找一个老师都是不容易的。正巧诸城派第四代传人张育瑾先生那时苦于找不到可以托付的传人,于是我有幸成为张育瑾先生的关门弟子,同时还跟张育瑾先生的夫人王凤襄(诸城派古琴创始人王心源之孙女)学习。张先生用古代琴学“口耳相传”之古法来教导我,一对一讲解、示范,两张琴对面弹,学习了诸城派古琴祖本《桐荫山馆琴谱》全部琴曲。而我刚开始教琴的时候,是求着别人学,不仅不收学费,还赠送给学生古琴。即便如此,学的也不多,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2000年前后,古琴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尤其是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这门传统艺术的价值,此后,随着非遗保护在全社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古琴也获得了更加系统的保护。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开始为此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成立琴社和古琴专业委员会,先后培养了300多名古琴弟子,考入全国几十所大学,其中包括许多名校如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央音乐学院等,使诸城派古琴艺术进入大学的课程,已开办20余期古琴传习班。带领弟子面向社会宣传古琴艺术,参加了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演出、与山东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千年唐琴之韵古琴品鉴会”、第三届国际非遗节、第十七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应邀到欧洲六国演出、讲学、交流,特别是2011年9月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我在巴黎举行了个人古琴音乐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过,对于古琴的发展,努力是没有尽头的。2002年中国为古琴艺术申遗时曾统计过,列为传承人的古琴艺术家共有52位,而现在,已经有六七位去世了,古琴的传承仍然具有紧迫性。
    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古琴发展可谓“繁荣”,特别是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在繁荣的表象下,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古琴不是简单的弹奏技艺,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质量。我学琴的时候,先生一对一地口传心授,我教琴这几十年,也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而现实是,很多古琴培训机构资质不足,并且办大班教学,忽略了文化的熏陶,长期下去,对古琴的传承是不利的。
    古琴的传承首先是继承,必须在原汁原味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来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古琴的保护还是不尽如人意,“重申报,轻保护”、“重政绩,轻文化”、非遗立项不严肃,非遗造假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制定有效的非遗保护专项法规,提升非遗法律保护的全民意识,并确立法律保护的监督执行措施。
    现在我国设立了众多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传承人如何更有力地继承好、保护好非遗,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社会大众、法律的监督才能保证。其意义应该提升到非遗能起到维系国家文化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它代表着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更好地保存先民遗留下的智慧结晶,为子孙后代留下传统的血脉。
    ▲古琴
    ▲宋徽宗《听琴图》
    ▲“赏七弦雅韵,品古琴艺术”古琴演出现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