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者,春衣既成。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论语》所记载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一道探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时,学生中有一个叫曾晳的回答孔子提问描述了他的理想国度让人看了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令人神往的故事。 把国家治理成行什么样子,治理国家手段靠的是什么。在众学生当中,孔子独赞同曾晳所述,为什么?曾晳所追求的大同、和谐、自由、仁爱、没有纷争的理想国家正是孔子历经十四年访问列国诸候游说思想的生动反映,这个理想境界是何等的不同凡响、超然洒脱。 孔子清音礼乐源远流长。他的深邃的思想穿越远古的时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中国,三千年前的周公旦“制礼作乐”,以此来治理国家,“礼”是道德规范,“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密不可分,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法规、制度、仪式。把这些具有外在强制性约束力的“礼”与“乐”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而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要求,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动。后来,孔子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礼乐”在内的即“礼、乐、射、御、书、数”更为全面的完整的“六艺”教学体系。涵盖了政治、道德、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体育诸方面的内容。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把诗视为提高政治才干,培养道德品质,学习知识,学习语言,学会接人待物的必修课。所谓“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礼仪规范教育固然不可缺,但唯有与乐结合起来,成于乐,就是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高尚人格精神方面的教育体系。礼乐结合,才能把人引导向更高尚的理想境界。 孔子礼乐相济的教学观点,一盏不息的明灯,在中国传承两千多年,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今年秋季学期,我儿上了高中。开学前学校用了一周的时间对新生进行军训。平素白静的儿子变得黑里透红,浑身上下充满朝气。儿子说:军训教官是学校从武警中队请来的,可严厉了,队列要整齐,声音要宏亮,步调要一致,遇到困难要懂得与队员通力合作解决,发扬团队精神,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军事常识,军队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这正是孔子“六艺”中关于军事教学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教学体系还在沿用。 孔子清音礼乐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