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孔子内定的接班人:颜回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雒诵堂 檀作文 参加讨论

    文/檀作文
    当一个大宗师的思想体系过于丰富的时候,从他的衣钵传人来接近他,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对于至圣先师孔子来说,尤是如此。
    
    颜回
    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指定的衣钵传人是颜回。孔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轻易赞美人,尤其是比他年纪小的人。只对颜回例外。除非孔子不开口,开口就说颜回的好话。师徒俩感情好着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路过匡地,遇到了危险。匡人对孔子发难,好险没要了孔子的命。逃难过程中,有些弟子和老师走散了,其中就有颜回。颜回好不容易赶了上来,和老师会合。孔子见到颜回,激动得老泪纵横,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呢!”颜回赶紧双膝跪倒,流着泪和孔子说:“先生您还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在前头?”问世间情为何物?师徒情深,莫过于此罢。
    可是颜回最终还是死在了老师的前头。对孔子一生打击最大的事,莫过于颜回之死。亲生儿子孔鲤死了,孔子也不曾这样悲恸。得知颜回死讯,孔子放声痛哭,说:“贼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众弟子劝孔子节哀,孔子说:“我不为颜回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我们说颜回是孔子的寄托,并不为过。孔子为何如此钟情颜回呢?因为孔子认定颜回可以传他的衣钵大道。
    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美。颜回向孔子请益、孔子向颜回传道的内容,却并未见有多少记载。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尤其珍贵,传递着孔门的真精神。
    《颜渊》篇首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绝不是普通师生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而是至圣先师在给他的接班人开小灶,传衣钵。灵山法会,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彼此会心,佛法真传遂得印证。儒家质实,不尚空灵。少掌门颜回向孔子问到了儒家的根本:什么是仁?孔子郑重回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孔门精神,舍此八字,夫复何求?
    “克己复礼”的“礼”字,是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论语·述而》篇记得很清楚:孔老夫子弥留之际,很有感慨地说:“我真是老得不行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夫子之所以对周公魂牵梦萦,乃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缘故。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不久便死了,由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便是成王的辅政大臣,是实际上的摄政王。周朝初年,有许多的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周公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具体的措施便是制礼作乐。用一套礼乐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有了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西周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代社会越来越不“和谐”。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后期,是个乱世。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孔子看来,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是因为人们克制不住自己的贪欲,做臣子的觊觎君父的权位,先是僭越,后来逐渐发展成篡弑了。
    孔子是有学问的人,懂历史,知道历史上有周公制礼、有成康盛世,不能不发怀古之忧思。于是他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做了一个诊断,叫“礼崩乐坏”。既然断出了是什么病症,药方也就很自然地开出来了:回到从前,回到周礼(周公所制之礼 )。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术精神是“托古改制”,拿历史说话,实际上是虚构了一套政治伦理制度,恐与实际情况不符。孔子是真诚地信奉周公的,以周公的传人自居。孔子的自我定位是维护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
    去山东曲阜旅游,会发现曲阜有三个庙:孔庙是不消说的,那是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之外,曲阜城里,尚有周公庙和颜子庙。将周公、孔子、颜回串起来,便是原始儒家的传承脉络。其核心乃是礼乐文明。
    说到“克己”,周公大约也是最好的榜样。他摄政多年,权倾天下。但当他亲手制定的礼乐文明制度完善之后,一个太平时代就要到来的时候,他把政权还给了侄子周成王。礼之大者,莫过于君臣名分。周公之忠,比起诸葛亮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周公可谓克己复礼之典范。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所理解的礼乐文明的真髓。孔子偏爱颜回,将此八字真诀传给颜回,实指望颜回能将此精神发扬光大。
    不幸的是颜回死在孔子前头,并没有成为孔门实际意义上的接班人。
    (本文来源:雒诵堂微信公众号)
    (雒诵堂是由学者檀作文先生创办的现代私塾,致力于青少年国文教育,谨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及“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先师遗训,通过诵读经典、童蒙养正等教育手段,以期达到涵养性情、变化气质之教育目的。雒诵堂微信号:luosong3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