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山 唐人崔护有一首诗,名叫《题城南庄》,是写桃花的,很出名。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中有大家很熟悉一个词:“人面桃花”。 诗里有两个意象值得注意,一个是桃花,还有一个就是桃花“笑”。诗不用解释,大家都能听懂。实际上,它也是用了典的。用了什么典呢?与今天要讲的《桃夭》篇有关。《桃夭》是关于嫁女儿的。 桃花依旧笑春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前面讲过,周人重视婚姻,因为他们夺取政权时人很少,要统治全国,要建立起合法的统治。把这么一大片地方各种人群有机地联合起来,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老话说周道“亲亲而尊尊”,“尊尊”的基础或曰前提是“亲亲”,先要把大家按照亲戚关系连接起来,然后再论尊卑加以统治。 要做到这样,必须对其他族群采取柔化政策,周人也是这样做的。西周建立后,得胜的周人不是杀气腾腾,暴力镇压;相反,面对成百上千的非周人群体,走的是联合融合路线,广泛建立亲戚关系,其手段就是通婚。 在周代“婚姻称兄弟”,大家论姓氏是无法成为兄弟的,但是经过通婚,可以使异姓成为亲家。总之,靠着缔结婚姻关系,建立情感联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周人的有效统治。 这对后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有很大影响,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里就说过:中国人特重姑表亲,所谓“一表三千里”。婚姻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因而对婚礼的歌唱在《诗经》里就特别多。 其中就是这首《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一共三段,有很多重复。诗一开始就是“桃之夭夭”,看到这一句,我想读者马上会想到另一个成语:“逃之夭夭。”其实后者就是从《桃夭》之句衍生出来的一个成语。在诗篇本身,“桃之夭夭”这一句,交代出了结婚的时令:桃花盛开的时候。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经》中的《国风》,地域的大背景是黄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北方。北方桃花开的时候,天气正常,一般三四月份开花。在北方,春天到来,鲜花绿叶生发得早的,先要数桃树,此外就是柳树。 经冬的北方一片黄褐色,当柳树刚刚露点绿意的时候,桃花先就绽放了,火红火红的,照得半个村庄都亮丽起来。诗篇以上就告诉读者,桃花盛开,是早春的时节。 那么“夭夭”又是什么意思呢?学者对“夭夭”解释有许多。一种解释说是“少好貌”,文绉绉的。其实“少好貌”就是“姣好貌”,桃花鲜嫩、娇艳无比。 另外,桃花开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花是开在叶子之前的,就是说,桃树是先开花,再长叶;桃花盛开时,满树都是串串的花朵,花色以粉、红为主,鲜艳、水灵,真是天地之灵气啊!说“夭夭”是“少好貌”,就形容的是这个。 还有一种解释“夭夭”是“屈伸貌”。大家想想吧,桃花绽放,束束桃花,花蕾密叠,料峭春风中,风一动,摆一摆,微微颤颤的,是多么的惹人爱惜,用词不当一点说,真可谓惊心动魄啊!“屈伸貌”,就是桃花朵朵在春风中摆动的样子。 还有一种解释,干脆就说“桃之夭夭”的“夭夭”是“桃花笑”!我想这也是爱惜桃花爱惜到没辙时的干脆话。不过,这样说也得有点根据,根据是什么呢? 这种说法以为,“笑”字,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就是“夭”,是表音的,根据训诂学音近义通的道理,“夭”就是“笑”。春风中灿灿桃花,如同在笑,一个很妙的形容啊! 好了,以上举了三种解释,有读者会问了:你说了三种解释,到底从哪一种啊?这就因人而异了。古人讲“诗无达诂”。 每个人都见过桃花,或者是在乡下见的,或者是在公园见的,不论在哪儿而见的,如果桃花之娇美妖娆感动过你,读到这一首古老的《桃夭》,就一定会勾起你当时看桃花的记忆,那么上面说的三种解释你觉得哪一种最贴合你看花的经历呢?这就要由你、由读者自己来决定了。 审美感受原本就是主观性极强的。这就叫“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有时候对文本的解释,可以是多重的,不像做数学题,一加一一定等于二,不是的。关于这个问题,老一辈学者王国维就说过:诗无达诂,通,就是达诂。也还可以加一句:就一首诗篇解释而言,妙,就是达诂。 对桃花,另外一点要注意,桃花一般是以红颜色为主。老话说“红白喜事”,“红”喜事就是指婚姻,而红色,代表火爆、吉庆。所以,古代诗人表现女子出嫁,就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灼灼”就是从视觉效果说“夭夭”,只表桃花的姿态还不够,所以又用“灼灼”来突出其光彩。 桃花的红色是鲜活的、热烈的、粉嫩而富于生机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且,还强调了红色这一暖色调的颜色灼人眼目的特点。马路上为什么用红灯和绿灯指示交通啊?就是因为两种颜色灼人眼目。 当然,桃花的“红”与红绿灯的红不一样,桃花的红色是鲜活的、热烈的、粉嫩而富于生机的,透露出的是蓬勃的生命力。“灼灼其华”的“华”,就是“花”。“花”这个字古代读作“华”。繁体字的那个“华”字,多像满树花朵的样子! 接着是“之子于归”。“之子”就是“这个人”。在《诗经》里经常出现,指代人,不限男女。有时还指称大臣甚至周王为“之子”。这首诗篇的“之子”是指出嫁的女儿。 “之子于归”的这个“归”字,在古汉语中也很有意思,如唐诗“风雪夜归人”句,这个“归”谁都可以用,男的、女的回家都叫“归”。在先秦时期,“归”字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特指女子出嫁,嫁到婆家去叫作“归”。 这也是中国老观念。女孩在娘家终究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嫁出去做人家媳妇、主妇,才是最终的归宿。这就是“归”的特别含义,女子出嫁叫作“归”。 好了,回过头来看这四句诗,桃花绽放的时节,女孩子嫁到了自己的婆家去了。女子嫁到婆家又怎么样呢?诗曰:“宜其室家。”后面还有“宜其家室”,“宜其家人”。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宜”字就是古语“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那个“宜”,就是要给这个家族带来吉祥如意,带来兴旺的意思。这也就是古代婚姻——我看全世界婚姻大概都有这样的意思——的观念。 娶一个女子到家,给家族带来的是兴旺,这是一个普适的价值。所以“宜”,表示的是祝福女子将带给新家庭吉祥如意。所以诗篇第二章在“桃之夭夭”之后,接着又说“有其实”。 请注意,诗篇的描写是很有次第的,先说花,再说到果实。因为,花盛就意味着今年的果子长得大,长得多。“蕡”就是大的意思,这是传统的解释。 有学者说,“蕡”就是“斑”,斑斑点点那个“斑”。桃子熟了以后红绿两色间杂,很斑斓,这就是“蕡蕡”。这样说也很好。诗篇由花想到果,讲的是女子嫁到男家,意味着有好的未来。 第三段就写到叶子,“其叶蓁蓁”。“蓁蓁”就是细密的样子。桃树先开花,开花预示着果,然后就要长叶子。枝叶繁茂,就是说桃树的远景了。有花有果是当年,一颗树,枝叶子茂盛,又意味着家族永远兴旺。古语说“荫泽子孙”,有叶子才有荫凉,这是说女子未来作为家庭主妇可以福荫子孙。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的歌唱,祝愿她来到自己归宿之后,做好家庭主妇,传宗接代,使这个家族兴旺、发达。是美好祝愿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