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战国时代最生猛的三个角色 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明朝那些事儿 佚名 参加讨论

    春秋时代曾被奉为中原正统、与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对峙许多年的晋国,到战国便一切作三,分成了韩赵魏三家。
    而就当时而言,这三个新兴的诸侯国,也是中原大地最富进取心、最有生机的力量,也因为这缘故,三晋对谁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颇为关心。譬如孟子来到魏国之际,魏襄王就曾问他:“天下会统一吗?”
    孟老师很是斩钉截铁:“当然会统一。”那么后一个问题就来了,那就是魏王最关心的问题:谁能统一天下?于是孟子便说:“不嗜杀人者。”
    呵呵,孟子的预言说对了一半,天下确实统一,但统一天下的却绝不是不嗜杀人者,而恰恰是嗜杀如狂的秦。
    
    三家分晋(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不是文明程度更高的三晋来统一天下呢?
    我们不妨逐个来说一说,显然首先要排除的就是韩国,该国土地狭小,难以拓展。即便是韩非能获得任用,都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所以,我们就来聊聊剩下的两家:魏与赵。
    说起来,战国初期第一强国,非魏国莫属。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实行赏罚分明的人才激励机制,于是国力强盛。魏国曾经夺取秦国的西河地区,秦国无力抵抗,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现实。
    魏国的衰败迹象,出现在魏武侯时期,吴起的出走,正是法治衰退的反映,接着国家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赵、韩乘机讨伐魏国,魏国几乎因此灭亡。
    到惠王时期,魏国逐渐恢复实力,在与赵、韩的较量中取得上风。但是天不佑魏,此时东方有齐国崛起,西方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也蠢蠢欲动。
    就在这个时候,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由此启动了争霸天下的步骤。而第一步,就是吃掉三晋的第二强赵国。
    倘若能吃掉赵国,魏国就能将他在山西、河南的领土全部连成一大块,并将势力扩张至河北。也就是说,魏国将摆脱地理位置居于天下之中、四面为敌的不利局面。
    而恰逢此时赵国入侵卫国,而卫国此前已成为魏国的保护国,所以魏国便有了充分的干涉理由,联合宋国与卫国组成联军攻入赵国,一度包围邯郸,几乎就将赵国一举歼灭。
    然而这个时候,魏国四面为敌的弊端便显现出来,首先是西边的秦国乘机窃据了魏国的西方重镇少梁(其实就是以往的梁国),从此魏国势力退出陕西。更直接的威胁则在东边,齐国恰逢一代明主齐威王治下,就在魏国即将攻陷邯郸之际,齐军主力忽然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本土挺进。这便是所谓的“围魏救赵”。
    但事实上,很难说“围魏救赵”真的完全成功,因为事实上,魏国仍然实现了让赵国屈服的目标。而随后,魏国又挥师向西,把秦孝公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到了公元前341年,魏国便打算吃掉韩国,韩国一面竭尽全力抵抗侵略,一面向国际社会求援。此时出兵干涉、抗魏援韩的,依旧是魏国的东邻齐国。
    齐军在参谋长孙膑的策划下,也依旧来了一招“围魏救韩”,在魏国背后捅了一刀,痛得魏国这个战国初期第一霸主只好转过身来,与齐过招。
    
    庞涓(资料图 图源网络)
    魏军大将是孙膑的同学庞涓,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但坏事就坏在他的自作聪明上,没事找事他去偷看齐军的锅灶,深知庞涓德性的孙膑利用了这一点,故意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
    庞涓一看,齐军是溃不成军,于是狂追猛赶,结果一头钻进孙膑布下的埋伏圈。在路边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庞涓借着火光,看到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当时文字尚未统一,这八字为了让庞涓看懂,可能是用魏国文字写的)。
    庞涓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为时已晚,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瞬间崩盘,庞涓羞愧自杀,太子申做了俘虏,更折了十万精兵。
    这一仗,真的令魏国大伤元气,因为魏国的人力、物力就那么多,一战尽数折损。从此以后,魏国一蹶不振,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格。
    自然,如果从底子上说,魏国还是吃亏在他的地理位置居天下正中,四面受敌。如果在战国初期能够专注一个方向,必有收获。
    可惜东征西讨,四面树敌,最后反而丧失了大好良机。等到齐秦赵相继崛起,魏国就只能让出主角角色,满足于做一个配角了。
    此后,三晋唯一的强者,便只剩下了赵国。
    赵国的崛起,比魏国稍慢了一步。他北有匈奴为寇,东有燕国骚扰不止,西有暴秦,南有韩魏,也处于四战之地。
    但是赵国运气不错,出了个英明领袖武灵王,在位时期推行一招“胡服骑射”,把赵军从一支传统的车步混成军改组为骑兵和弓弩兵混合的机动化部队,由此便铸成了赵国在东方武力最强的局面。
    可赵武灵王显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内政的改革。显然这是因为缺少政法革新的人才之缘故,赵国自始至终,都未能出现像商鞅、吴起那样的全方位更新人才,更多的,还是军事领域的局部革新。
    更糟糕的是,像赵武灵王这样的卓越领导人,居然会在继承人问题上铸下大错,直接导致了身为一代英主的他本人最终饿死沙丘的惨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武灵王的第一任王后,为他生下了长子赵章。按照嫡长制,赵章成为赵武灵王的合法继承人。但是问题在于,王后早死,武灵王又娶了年轻貌美的吴娃。吴娃给赵武灵王生下少子赵何。
    红颜总是薄命。吴娃不久患病去世,在临终之前请求武灵王立赵何为太子。对于美人最后的愿望,赵武灵王只能答应。
    赵武灵王如约废掉了公子章,立赵何为太子。并且不久正式把王位让给赵何,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正式的称号叫做“主父”。
    废长立幼的事,在这礼乐崩坏的乱世,大家见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赵武灵王是个重感情的英雄。
    
    赵武灵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某日上朝的时候,他看见大儿子公子章孤苦伶仃地站在臣子的队列里,向他的弟弟赵何低头,赵武灵王不觉想起了公子章他妈、他的结发妻子。往日恩爱顿时重现脑海,令赵武灵王对自己的大儿子公子章感到无限愧疚。
    于是到了赵惠文王(赵何)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提出一个分治计划,打算把代地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自居一国为王。这就惹出乱子来了,一方面,公子章那边蠢蠢欲动,另一方面,赵何也感觉到了主父情感天平的倾斜,君臣商量的结果,由大臣肥义出面,代表赵惠文王否决了赵武灵王的分封计划。
    这就点燃了公子章胸中的熊熊怒火,整个赵国都让给了你这个弟弟,现在老爸要给我一块荒僻的领地,你还拦着不给!也罢,你不仁来我不义,他干脆杀了肥义,与赵惠文王正式翻脸。
    一场兄弟争斗之后,哥哥公子章战败,逃到主父的宫殿寻求庇护。主父心一软,收留了公子章。他的想法,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或许可以保留公子章一条性命。
    但出乎主父意料,大臣们毫不客气得冲进宫来,在主父面前杀了公子章。主父老泪纵横,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臣们打开宫门,将宫人们悉数驱逐出去,却不许主父离开,意思很明白,这是要他“自生自灭”。
    内宫存粮不多,“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爵鷇,就是麻雀。一代英雄,居然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叹息。
    饿死武灵王据说是大臣的主意。但赵惠文王,也就是武灵王的小儿子何,有没有谋杀亲父的嫌疑呢?史书为他辩解,说“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年龄的确是一个理由,但在漫长的三个多月,一百多天的日子里,对老爹的生死不闻不问,他的态度,显而易见。
    所以赵惠文王对老父武灵王的死,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赵国的图强而言,武灵王的死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赵国的霸业,就此雨打风吹去。武灵王的后继者们,只能吃吃老本。
    依靠武灵王留下的那一支勇猛的骑兵,勉强得以自保而已,至于天下之志,更是无从说起了。
    至此,三晋的那点老资本完全耗尽,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便只剩下了防守之力,直至长平之战,耗尽赵国的最后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