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态度,当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开篇看似讲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大有深意,至今读来回仍振聋发聩。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个“利”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百姓为利,盖为生计;官员趋利,则为贪婪;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而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这一○九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来的,乃此书的立论之言。 首先说明“道”出于天而不可改变,“道”的实体充满于人的自身而不可改变; 其次说“存养省察”的要点; 最后说“圣神功化”的最高境界。 总之,想要学者在这些地方反省自身而悟出“道”,以消除外界诱惑的私欲,使天性中善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也是北宋理学家杨时所说的这是全篇的要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