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固像 东汉的班固,就险些被皇帝杀掉。班固之父班彪为续《史记》而著有《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死后,班固回到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家乡,整理老父遗留的史稿,立志完成父亲的遗业。不料后来有人上书告密,说他私修国史。明帝刘庄即令逮捕班固,并将他父子的史稿全部没收。班固的弟弟班超为救老哥,随后赶到洛阳,上书陈述班固著书的用意。刘庄原以为班氏父子的史稿中可能记录了皇帝的丑恶之事,但亲自审查之后,觉得内容并无违碍,而且文笔极佳。于是便下令释放班固,并任他为兰台令史,参预编修国史。假如没有班超上书援救,而史稿中又有犯忌之处,班固即使不被砍头,恐怕也要在监狱里长期安家。 东晋中叶,大司马桓温专权,视皇帝为傀儡。桓温自恃威势,素有篡位称帝之心,曾抚枕慨叹:“男儿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兵5万北伐前燕,在枋头(今河南省淇县东南),遭燕军突袭,晋军大败,死伤3万余人。桓温南征北战,屡建大功,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一次最大的败仗。在他的手下做参军的孙盛,博学多才,曾做过著作佐郎,写了一部晋代史书,取名《晋阳秋》,当时被称作良史。《晋阳秋》一书中如实记录了桓温在枋头吃败仗的经过。桓温这时权势正隆,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紧锣密鼓地为篡位做准备。他看罢此书,大为恼怒,孙盛已告老还乡,他便威胁孙盛的儿子孙潜说:“枋头一战固然失利,但决不像你父亲所写得那样。如果这部史书得以流传,将关系到你孙氏一门的存亡。”意即要是不改,我将杀你全家。 孙潜连忙叩头谢罪,说一定请父亲删改。哪知孙盛生性强直,不畏权贵,不但不接受儿子的请求,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诸子见老爹如此强硬,都跪在他面前叩头哭泣,求他为一家百余口人的性命着想,删改《晋阳秋》。孙盛更怒,又大发了一顿脾气。儿子们见劝说无效,便瞒着老爹,把书中犯忌之处偷偷做了删改。 一场灭门大祸终于得免,而桓温也如愿以偿地掩盖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哪知孙盛早有预见,事先将《晋阳秋》的定本抄写了两部,寄往前燕收藏。后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广求异闻,从辽东得到了这部书稿的原本,桓温篡改历史的企图终于未能得逞。 前秦皇帝苻坚,其父苻雄早亡,其母苟太后年轻寡居,与将军李威私通,且闹得人所周知,致使苻坚的血缘不明,让人怀疑他不是苻雄所出。史官也记下了苟太后的风流韵事,并称李威有“辟阳之宠”。苻坚身为一国之主,身世居然有问题,当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生怕史官照录其母与李威的关系,给他留下不可抹去的“污点”,便不顾制度的规定,调阅起居注和史官编修的有关著作,发现其中果然有关于其母和李威私通的记录,他既羞惭又恼怒,下令将这些记录和史稿全部焚毁,并且要拿史官治罪。但负责编修史稿的著作郎赵泉、车敬等人已死,才未造成一场屠杀。 由于原始资料已经烧掉,后来史官只好重新搜集资料,补写这段历史,但有关事实已十不得一,给后人留下了无法解开的迷团。《晋书》的作者房玄龄,在写《苻坚载记》时,对于苻坚的出生,只好按照前朝史官的手法,乱打马虎眼,将其神化一番,说是:“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也即闹不清苻坚的老爹究竟是谁,干脆说他是神的儿子以蒙混过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篡改、焚烧史书、威胁打击修史者等手段企图饰过掩恶的皇帝、权臣,当然不止桓温、苻坚两人。南朝齐国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原是宋国的权臣,总揽军政,威势震主,后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己当起了皇帝,并改国号为齐。“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帝王)家!”这一名言,便是萧道成派兵入宫,刘准被迫禅位后的哭诉之语。萧道成死后,他的儿子萧赜即位,是为武帝。他在位期间,征虏功曹(征虏将军之佐吏)刘祥撰写了一部《宋书》,将萧道成受禅的经过,直笔实录,并有讥刺之语,萧赜得知后,大为不满,这等于将他老爹篡位的勾当曝了光,并将传之后世。但萧赜一时没抓到刘祥什么把柄,未拿他治罪。后来刘祥作《连珠》15首,内容多怨刺之语,萧赜这下揪住了他的辫子,令御史中丞任遐上书弹劾刘祥“轻议乘舆(指皇帝),历贬朝望”、“道说朝廷,亦有不逊之语”(《南齐书·刘祥传》)将他流放广州。刘祥在流放地抑郁而死,时年39岁。 梁国武帝萧衍,登上龙椅的途径与萧道成相同。永元三年(501年),时任辅国将军、雍州刺史的萧衍,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即位于江陵,是为和帝。后来他起兵攻下齐国首都建康,东昏侯萧宝卷被建康守将所杀。萧衍遂自为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建安郡公,总揽朝政。翌年又进位相国,封为梁公,不久又进爵为王,反正兵权在握,他想闹个多大的官就闹个多大的官。随后,他逼萧宝融禅位,自已坐上了龙椅,改国号为梁,成了梁国的开国皇帝。奉朝请吴均在撰《齐春秋》时,把萧衍称帝的经过如实写入。萧衍看了《齐春秋》,火冒三丈,下令罢去吴均官职,并将《齐春秋》付之以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