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只小胖子,此生的梦想就是能够生在唐朝,不用因为贪吃而苦恼。在一个天雷滚滚的夜里我梦回唐朝了一把。运气不错,赶上了唐朝的春节,胖心甚悦! 开吃之前先看看唐朝“春节”假期有几天?No,唐朝不叫“春节”,因为唐朝只有农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元日”“元正”或“岁日”。每年政府规定“除夕元正假”,加起来一共有7天,是除夕及之前三天,和初一(即元日)、初二、初三。看来唐朝就有“黄金周”啦。 穿回大唐过春节(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夕晚上,全家老少要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不睡觉,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守岁”风俗。唐朝人喜欢大家族聚居,如果有辈分高的老人在,那么不但老人的直系儿孙,可能连已经成家的弟弟、侄儿、出嫁的妹妹、外甥都聚在一起团圆守岁。白居易写自己家过年的情景时就说:“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子时(约23点-凌晨1点)一到,辞旧迎新。“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拜年吉祥话像“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什么的。这跟“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嘛。 唐朝人爱热闹爱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唐朝人还是很喜欢热闹的,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走到谁家吃到谁家,还给“这个走哪儿吃哪儿的好事”起了个名叫“传座”(所以这一天每顿饭千万别吃太饱,我已经撑了)。 还有别的好吃好喝的实在放不进胃里了。 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唐朝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据说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酒文化,真可怕。 喝酒时席上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唐人春节怎么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朝人过年也爱吃甜食:比较著名的有“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他们是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估计唐朝一般百姓能吃到麦芽糖就算是美味食品了,不像我时不时兜里还带俩阿尔卑斯啥的。 在唐朝还能吃到饺子,他们叫“汤中牢丸”。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食用时佐以醋和蒜,吃的时候带汤,汤中会撒芫荽等。 吃饱喝足,再来看看唐朝人怎么玩。 不能k歌,就来看看跳大神。这边大堆人马跳大神,那边“爆竹”声劈劈啪啪响成一片。不能更热闹了。唐朝没有我们现在的那种内塞火药的纸皮鞭炮。唐朝的“爆竹”,真正是字面意义上的“爆竹”,就是拖来一大堆竹竿往火堆里扔,竹节中间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自然会“噼里啪啦”的响。 幡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欢在院里竖起一根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型旗子,在寒风中抖动,这叫“幡子”。后来这种风俗传到日本,演变成了“鲤鱼飘”。 大门口也有活动,要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桃符是用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木片,一般涂成红色,挂在大门两边,据说有辟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旧的换上新的。如果实在穷得换不起新的,也得摘下来,重新刷一遍红油漆再挂上去。据说最早两片桃符上,一片写“神荼”,一片写“郁垒”,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邪鬼的门神。后来,这哥俩被门神圈的新宠秦琼、敬德代替,大家觉得光在桃符上写两个名字不够过瘾,就把他俩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以增疗效,这就是“门神”了。 刚想看看秦琼的近照就被一阵鞭炮声吵醒了,唉,不做梦了,还是做一只乐天派的小胖子,有糖吃。(编辑:陶陶) 文章根据《唐朝春节享乐指南》改编整理,作者森林鹿,摘自《唐朝穿越指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版。 参考资料:《唐代的节日与习俗》,张宏梅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吴玉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