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诗喆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这句话强调的是孝心本身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是有限的,但他对长辈的孝心可以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不能由一个人行动的大小断定其孝意的深浅,否则,贫穷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此处的“迹”,我将其理解为“功绩”。孝心、孝行本身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也常常体现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不能用功劳的大小来衡量。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资料图 源自网络)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孝的“迹”是不可考量的,但我还是要说一句:“百善孝为先,论心也论迹。”此话怎讲呢?在我看来,孝心的表达除了要融入到生活细节中之外,还应该有更具体、更实在的计划和行动。曾有人将孔子对孝行的阐述归为三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所谓“孝养父母之身”是指上文提及的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这是为孝最基本的层面。比这更进一步的是,要在行孝的过程中多去关心父母的心、志,让父母在得到物质生活照顾的同时,精神上的愉悦也得以满足。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晚辈代为效劳;有酒菜,长辈先享用。难道仅仅是这样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此篇强调的是,在侍奉父母时,要注意仪容的和顺及愉悦。正所谓“相由心生”,因而想要做到这点,晚辈必须时常对父母怀有发自内心的敬意,这种由衷的情感,会使孝行更周到、更完满,从而使父母心情舒畅、愉悦,达到“孝养父母之心”的目的。《礼记·祭义篇》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孝子必然深爱其父母,因而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一定是和颜悦色的,从而必有和顺的仪容。的确,只有做到由心而发的孝行,才能沟通父母之心,有效地传达亲情。陈毅元帅戎马一生,其孝敬父母也有一段佳话,堪为人师。1962年,陈毅出国回来,路过家乡,他虽有繁忙的工作在身,仍不忘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上的老母亲,为不能自理的母亲洗尿裤,他的一片孝心,自然流露出品德修养的真性情,教人动容。 《说苑·建本篇》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色,下也。”此篇可以补充解释上述的《论语·为政》,揭示了“色难”的原因。所谓“孝顺”,其内在含义是“孝”与“顺”为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顺从父母之意是为孝的重要表现,父母顺心了,自然就心情和悦了。 四书《中庸》篇,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意思是说,“武王、周公,他们达到了孝的标准!孝就是善于继承前代的志向,并且把前代的遗志做好。春秋时节整理祖庙,摆设祭祀的器具,供奉衣食等。”所谓“孝养父母之志”,是指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志向和意愿,这当中必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创新。这既体现了对前辈的尊重,又有利于小至个人、大至社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沿着先驱者的足迹,继续向前迈进。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