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就归于“仁”了;践行仁道全凭自觉,不能由别人强制。这是大纲。看什么、听什么、说话、做事,都要合“礼”,不能“非礼”。这是子目。孔子对自己最器重的门生所作的解释举纲带目,可称经典。 克己复礼为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秋社会是一个“无道”无序的社会:天子式微,权在公室,大夫篡政,乱象丛生——诸侯、重臣凭借武力、权势重新洗牌,进行财产权力的重构,致使政权更迭频仍,民怨沸腾。归根结底,都源于维系社会的纲纪废弛了,即所谓“礼崩乐坏”。要想挽狂澜于既倒,就必须整顿纲纪,重建秩序,才能回归“有道”的社会。所以孔子要求身为贵族的君子们,首先是诸侯和掌有实权的大夫们,从我做起,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到“礼”的规范中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 那么,什么是“礼”呢? 当时的“礼”要比后代所谓“礼节”、“礼貌”宽泛得多,也重要得多。简单说来,就是君子们视听言行、吃喝穿住、立身处世的游戏规则。“礼”无所不在,渗透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祭天地,祭事完毕国君要把祭肉分赐臣僚。鲁定公沉湎声色,居然忘了“致膰”,就是“非礼”,所以孔子拂袖去国。(《论语·微子》)例如祭山川,诸侯、大夫只能祭邦国或封邑内的山川。季氏要跨境去祭泰山,就是“非礼”,所以孔子想叫时任季氏家臣的冉有出面谏止他。(《论语·八佾》)例如军阵,在战车上左尊右卑御者居中为常态,君主亲征居中为特例。齐晋鞌之战中齐侯落荒,他的警卫员逢丑父急中生智,将他换到卑者的右位,就是“非礼”——只不过这次“非礼”的换位让鲁钝的齐侯躲过一劫,逢丑父被认作国君当了俘虏。(《左传·成公二年》)居家,大夫的都邑,其内城墙限于周长三百丈以内。鲁桓公三个“别子”的后人不拘此例,并私藏武器,就是“非礼”,所以孔子进言鲁定公要“堕三都”。娱乐,天子才可以用六十四人排成八列方阵的乐舞——鲁国因为始封君周公而享此特惠——季桓子却僭越等级让艺员们八列方阵“舞于庭”。孔子怒不可遏,才说了那句后世引用率很高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总之,小到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大到社会国家的朋友、君臣关系,日常衣食住行至于国之大事(祀与戎),“礼”都以繁文缛节来确立规范。 孔子说,“君子礼以坊(防)德”,(见《礼记·坊记》)“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见《礼记·礼运》)就是要接轨“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不须指令,四季依序而行,百物应时而生)的自然法来治国,规范道德人心。所以,礼,可以看作一种柔性的法。它与刚性的刑律有所区分,在于它不令而行的自律性——一种由道德力量形成的自我约束,行“礼”与否在己不由人;它一般不具有刑律的司法强制性和执行手段。所以“礼”的内容到后代大多演化为民俗文化、行为文化,或道德伦理范畴。《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政令刑罚只能治标,德化和礼的约束才能治本,才能让人从根本上明确是非荣辱而自知趋避。所以“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阶层触犯科条要以内控尺度“另议”——就是为了强调和泛化这种隐性的自我约束,在贵族圈子里构成“道德的堤防”,以垂范全社会。 这种柔性的法,在西周初期是和宗法配套的实施细则。如果把宗法比作根本法,那么礼制就是方方面面的子法。 宗,本义是祭祖庙。在祭祖庙里,始祖居中,始祖以下分左昭右穆按班辈排列,次序井然。周初的社会组织以“宗”为法,宗,就成为血缘亲情和等级次序的象征。所以宗法精神是一种分与合的协调。一方面按辈分的亲疏远近划分等级,“别贵贱,序尊卑”,一方面又以血缘亲情来维系社会统一;一方面是差异与秩序,一方面是认同与和谐。宗法既是对人的自然血亲关系的复制,那么,等级结构无须论证就可以得到认同。 宗法应当是始于夏代,历殷商,到西周初期而成型。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三项原则相辅相成,规定了从家族到国家财产权力的分配与掌控;明确了贵族阶级中的个人在社会、国家中的等级地位;确立了宗子对家族,大宗对小宗的权威。传说周公“制礼作乐”,把宗法精神细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了私有制下权力的顺利交接,拓宽了古代中国的开发地域,促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经济高潮。 在紊乱无序的春秋社会,孔子竭力在等级差异中寻求一种契合与协调。所以他把细化宗法的“礼”视为重构大同社会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反复申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做人治国都须“立于礼”,执事修身都须“约之以礼”。“礼”就是规矩,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才能“安上”——君子们等级分明,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上行下效,全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复礼”则“归仁”。《论语·学而》中有若的话应当出自夫子的教诲。“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思是,“礼”的运用最要紧的是回归和谐;古圣先王的理想政治,以实现“和”为最高境界。可见,“天下归仁”,构建人与人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才是仁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文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