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儒学的兴起,是我国古典学术史上的一次巨变。代表事件即为朱子对《大学》的表章,使之从《礼记》中脱颖而出,具备了独特地位。其中颇能体现变革意义的,就是程朱对《大学》古本中“亲民”的新释。 大学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亲”“新”通假 “亲民”,朱子《大学章句》云:“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此说是有训诂依据的,古籍中亲、新二字确可通假;且下文所引汤之《盘铭》、《康诰》和《诗·大雅·文王》,都围绕一个“新”字,尤其是《康诰》“作新民”之语,更提供了直接佐证。 朱子的意思是,圣王除了对先天存在的“本体之明”的自我彰显之外,还要推己及人,使人人皆能复归“本性”,摆脱“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的状态,达致焕然一新的精神境界。这意味着朱子理想中的圣王不仅要在政制和礼法的层面与民更始,更要对民众的内心予以除旧布新,提升所有人的“灵魂品性”,共同“止于至善”。 朱子作解之前提:人普遍拥有的“本性” 朱子的解释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虚灵不昧的“本性”必须为所有人普遍拥有。圣王和民众的区别,或者说“上智”和“下愚”的区别,其实就是“先觉”与“后觉”的区别:圣王能够“自明其明德”,民众则很难做到,于是需要圣王施加影响,“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这是“新民”的正当性来源,也是整个程朱理学的立论基础。 汉唐学者的解读:“亲民”即“爱民” 汉唐儒者的理解与此完全不同,孔颖达《礼记正义》曰:“‘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君主当然应该仁厚爱民,在汉儒看来这是一个毋需解释的政治常识。至于《盘铭》、《康诰》和《诗经》的文句,孔颖达认为是“广明诚意之事”,说的是另外一层意思,与“亲民”并不相涉。三处引文虽不离一个“新”字,实际上却指的是君主“念德而自新”,君主个人不断增进其政治德性,如此方能“精诚其意”。可见,汉儒的意图在于塑造一个具备政治常识的有德之君,而非洞悉先验本体、唤起澄明心性的“哲人王”,当然更不包含推己及人的、针对民众的灵魂改造。 这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做到“尊重差异” 总之,从“亲民”到“新民”,是新的“问题意识”下的再阐释,是一场不容小觑的“思想革命”。汉宋儒者各有其语境和立场,我们不必对二者的差异感到惊讶,也不必评判孰优孰劣——除非我们认为自己的智慧已经远远凌驾于古人之上,有资格充当仲裁者。唯有尊重这种差异并理解各自的内在理路,才是向古人学习的正确态度。 本文系腾讯儒学特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