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导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教导弟子当高级干部要“节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彩而一贯的思想,我们应该发掘之,继承之,弘扬之,光大之。本文集中谈一下孔子对于勤俭节约精神的反复提倡和一贯坚持。 乍看题目,仿佛笔者故意拔高孔子,孔子怎么会提倡什么“低碳生活”,那时候也没有这个名词啊!是的,孔子没有使用过“低碳生活”这个名词,但他的思想中确实有非常明确的这种生活理念。孔子教学,既培养普通公民的道德修养,也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行政才能。《论语·学而》第五章便是专门讲如何当高级干部这一问题的。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中等大小的诸侯国,就要慎重、怀着敬畏的心情处理政事,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节省一切用度和爱护贤人,使用百姓时要按照一定的季节。”“千乘之国”是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当时的鲁国、卫国、宋国等都属于这一级别的国家。能够领导这样的国家,便是除国君之外的首席执政官,当时叫“相”或“令尹”什么的。这里的“节用”是指节约用度,包括一切物资与人力,当然也包括环境与资源。在这些方面都厉行节约,不就是减低能量消耗的低碳生活吗? 众所周知,孔子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在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一提问时,说:“这是个特别重要的大问题。对于礼仪,与其铺张奢华,不如俭朴节约;办理丧事,与其仪式隆重而表情随和平易,不如内心悲伤。”主张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搞形式,而要注重内心的悲伤。这种观点,永不过时,即使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孔子不给自己儿子和学生买外棺 孔子不但始终提倡这一观点,而且能够身体力行。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死了,买不起外棺,就是通常说的椁。颜回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给颜回买个椁。孔子没有同意,体现出其主张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现状从简办丧事的思想。孔子儿子孔鲤死也是只有棺而没有椁,这并不完全是钱的问题,是根据礼的规定和自身经济情况进行的决定。 提倡节俭是孔子一贯的思想,我们阅读全部《论语》便会产生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论语·子罕》第三章是这样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做,是礼制的要求,如今用丝料做,是节俭的方式,我遵从大众。在堂下见礼叩拜,是礼制;如今改在堂上见礼叩拜,那显得傲慢。虽然违反众人,我还是坚持堂下见礼叩拜。”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出孔子灵活的思想方式,当能够用节约的丝料来代替麻料时,虽然礼的规定要用麻料,但孔子遵从大众的选择,不是顽固不化一味复古,而是与时俱进,在能够节约的地方尽量节约。但在见面礼节方面则选择古礼,因为那只是人的行为,不需要消耗物质。 《论语·述而》中孔子更明确地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生活奢侈就傲慢不谦虚,节俭就显得孤陋固执。相对比较,宁可孤陋固执,也不要傲慢而不谦虚。”节俭能养德,奢侈则败德。无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因此将生活水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非常必要。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适度为好,既不要吝啬,更不要奢侈,以节俭为好。这一点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鲁国建造新的府库,孔子弟子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闵子骞对于建造新的府库提出批评,其出发点是反对浪费,意思说继续用旧的,能怎么样,何必建造新的。孔子对弟子的这种观点表示赞美,说,闵子骞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本质还是对其主张节约观点的赞成。 孔子赞美卫公子荆的深心 只要有机会,孔子就会赞美节俭的人。在卫国时曾经高度赞美卫国公子荆,说:“这个人很善于处理家务,刚刚有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够用了。’稍微再有一点,就说:‘差不多齐全完备了。’再丰富一点,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公子荆是卫国公子,很有贤名。吴国著名贤人季札曾经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从孔子评价看,此人主要道德就是节俭知足,不奢侈贪婪。凡是乱世必定两极分化,上层和富人多数穷奢极欲,因人们看不到更好的前景,于是便采用及时享乐混吃等死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心理,而社会成员的观念与心理又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期即将进入战国的过渡期,社会秩序很混乱。因此奢靡之风大盛,卫国公子荆的这种生活态度就显得特别可贵。孔子赞美他的深心是提倡一种节约清简的生活方式。这种意图我们是可以领会得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