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孔子曾反对厚葬颜回:不因感情而僭越礼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颜回(资料图 图源网络)
    颜回是孔子最赏识的学生,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安贫乐道,即便在极其贫苦的情况下,也乐于学道且能体会学道之乐。孔子还表扬颜回“闻一以知十”“不迁怒,不贰过”。这些都是极高的标准,一般人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就很不错了,人家颜回能“闻一以知十”,如此触类旁通,当然是第一流的好学生。更难得的是,他“不迁怒”,负面情绪到自己这里为止,绝不让自己成为负面情绪的传输带。这一点很多人都学不来,一些人在单位领导那里受了气,回到家里就拿老婆孩子撒气,或者被家人惹怒了,到单位再把怨气撒在下属身上。“不贰过”,就是错误犯一次,知道错了,立马就改,绝对不犯第二次。这更是一条极高的标准。一个人若能把颜回这几手学到家,那实在了不得——这样的人,想不出类拔萃都难。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孔门第一弟子,受到孔子格外的器重。就孔子而言,他其实是想将衣钵传给颜回的。可惜的是,颜回短命,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岁。
    颜回死时,孔子已经七十岁。最得意弟子早逝,晚年的孔子异常悲伤,“子哭之恸”,说“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啊!别的弟子劝孔子,说“老师您也不要太悲伤了,节哀顺变吧。”孔子回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颜回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后来,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器重颜回,就是要把他作为道统的继承人来培养的。颜回早逝,是对晚年孔子的一次极重大的精神打击,孔子觉得自己的“接班人”被上天夺走了。
    有意思的是,孔子虽然伤心至极,却极力反对厚葬颜回。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掉,以给颜回买椁(椁,外棺)。孔子拒绝了颜路,他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只是用棺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颜回买椁。我以前做过士大夫,出行是不能没有车的。”
    孔门其他弟子又要厚葬颜回,孔子也反对,说:“不可。”但这次弟子们没听老师的话,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很生气,说:“颜回生前对待我像对待父亲一样,但我却不能在他死后像对待儿子一样。厚葬颜回不是我的意思,是你们非要这么干的。”
    我们不禁要问:孔子为什么反对厚葬颜回?原因很简单,孔子虽然内心十分悲伤,但他不会因自己的感情而僭越礼制。按周礼规定,葬礼的级别要与死者的身份相配。士大夫死后才可有棺有椁,颜渊并未做官,不是士大夫,故不该越礼厚葬。另一方面,颜回生前一直安贫乐道,按其本人的一贯作风,他也肯定不愿死后越礼厚葬。孔门弟子们厚葬颜回,于同学感情而言可以理解,但于礼制而言则有所违背。反观孔子在颜回死后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做事的良好分寸感。他虽悲痛异常,但并未丧失理智,亦不肯逾越礼法(当时的社会规范)。
    做人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即便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也要有所克制,不能“由着性子”而不顾及社会规范。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却相当不易。孔子在颜回死后的种种言行,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堪称情商高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