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孔子名言“逝者如斯”中蕴含的哲学感慨(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网 王恩来 参加讨论

    
    孔子观水(图源网络)
    万物皆流,时事一去不返。而人生苦短,失去便不可复得。作为写实的客观认知和凝炼的哲学命题,其本身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言说者与听闻者,会因为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生志向和经历,有不同的体认和选择:儒家入世,道家无为,宗教家生死轮回,及时行乐者“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倘若试图以其中任何一种认识和选择给“逝者如斯”定义,都将这一反映一般规律的哲学命题简单化了。从孔子说来,诚如有些学者所见,其对自己的主张不能见行于当世确然有过烦忧甚至感伤,但这并没有成为他的思想基调。他将真理的追求视为人生要义:“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而面对道之行废,孔子将其归之于时运的同时,却又“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也是对流变的期待与推助。可见,孔子始终保持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将此与孔子“智者乐水”的认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用“迟暮伤逝”去解说孔子的临川之叹,虽不能说毫无凭据,却不大符合孔子的人生态度和襟抱,亦无法尽现孔子此叹之精要。
    再如程朱的“道体说”。此说虽精致而旺盛,其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认识也与孔子的主张相契合,但从文本上看,则不无过度解读之嫌。用程树德先生注此章的话说,即“道体不息,虽有此理,然另是一义,夫子言下恐未必然。”(《论语集释》)此解的最值得商榷处,是缺乏对“逝者如斯”的观照而有如对“生者如斯”的解说,与文本不相投合。还有一些学者直以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离娄》)解此章,则孔子的“临川之叹”就被演绎为“临川之赞”了,与郑玄、皇侃至邢昺的注疏渐行渐远。思辩的意境被消解了,徒留下道德教训。
    当然,孔子的临川之叹对其积极的人生态度,确是有直接影响的,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时不我待的追迫感。时光易逝而人生苦短,要想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珍时惜阴。这一在今天看似简单的道理,在春秋时期则不易得。产生这一认识需要两个前置条件:认识到时光一去不返和承认死亡的真实性。此二者在孔子那里,可以说是同时完成了,是孔子重现世人生的认识基础。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有超越前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是进化的发展观,也是对年轻人的期许。但四十、五十岁时已人到中年,若此时尚无所作为,也就失去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宰予因为白天睡懒觉而受到孔子的责骂,颜回因为“语之而不惰”得到孔子的褒扬,显然就来自这种认识。
    爱惜光景当然包括进学,但更需要躬行践履,即所谓“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切实的努力才能达成愿景,否则将一事无成。我们还应看到,孔子希望人们以快乐而非苦行的方式去追求人生目标。通识孔子一生言行者可知,一个“乐”字,在孔子那里才是贯穿始终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智者乐,仁者寿”,此之谓也。
    二是不患得患失的生活态度。我欣赏皇侃的“向我非今我”,它实际地揭示了孔子的人生态度。既往之时事对今天当然有意义,恰如川水之前后相续,亦可彰往而察来,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但我们必竟活在当下,要面对现实和未来。故对既往之时事,特别是苦难,挫折和不如意事,应能看得开,放得下,不能沉湎或纠缠其中而不知摆脱。正因为有了这种心境,孔子才能够在其政治追求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保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存状态。缘于这样的认识,孔子主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认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治长》)。
    按照“逝者如斯”之见,即便是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辉煌,也只证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人生的行囊不能空空如也,也不能积存过重;人生之旅不能不有所回望,亦不能因此而驻足,在往昔的影像中徘徊。以变易的态度审时度势,以“挥手从兹去”的气度坦然前行,脚步才会迈得稳健而从容。这是我们从孔子的临川之叹中最应获得的人生感悟。(作者系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营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题:逝者如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