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杜维明:《大学》作为人生框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道南书院 杜维明 参加讨论

    文/杜维明
    《大学》从朱熹以后,就成为东亚(中国、日本)知识分子所熟读得文本,《大学》思想的框架就成为他人生的框架。
    《大学》有两个思想的逻辑:首先,它没有西方的排斥性二分法,《大学》分什么?本末。没有本就没有末,没有末就没有本,这都是非排斥性的分法,就是阴阳的思考。阴阳之间是有张力有矛盾的,但不是只有阴没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最女性的女性中有阳,最男性的男性中有阴,阴中之阳又有阴,阳中之阴又有阳。它是动态的,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又互补,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不是排斥性的二分法。所以中国从来没有什么唯心唯物,唯心唯物是马克思他们发展出来的一套观念,这个不符合中国传统。
    
    《大学》作为人生框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另外一个逻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绝对不是线性思维。不是先修好身再齐家、家齐了再来治国、国治了再天下太平,不是这样的。《大学》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汤一介先生讲修身是贵族、精英思想,假如连饭都吃不饱修什么身?那怎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没有一个人不以修身为本?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能修身?我是一个杀人犯能修身吗?我一个工人天天喝酒打老婆能修身吗?都要修身。打老婆的工人如果先前打得厉害,后来不敢打,到后来不打,这就是修身的结果;一个杀人犯以前是仇恨一切,在死之前开始悔悟,这就是修身来的。所以《大学》里的“学”很重要,学是“觉”,有人说这是佛教的影响,其实“觉”在佛教传来之前就有了,就是“学,觉也”。学,不是掌握知识,不是掌握技能,主要是学做人,培养人格。
    《大学》讲修身,以修身为本,我也可以说儒家哲学算是修身哲学。有人批评儒家,讲佛教修心、儒家修身、道家修性。儒家为什么不修心只修身?难道儒家是培养运动员的?整个修身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慎独”。一个人独处,没有人看见,也要修身。我一直觉得修身那个“独”就是“独体”,我自己独有,没有任何人看见,只有我看得到或者知道这个,也要修,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身观念。修身的观念是修养自己的人格,独就是“独体”。这里涉及一个观念,我认识很重要的,这也是我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大学》讲修身 以修身为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仁爱的“仁”在古代是怎么写的?是上面一个“身”,下边一个“心”。这个对我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我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呢?既然我的哲学是为己之学,为了自己,慎独就是独自独体,修身哲学是要能够建立独立的人格,讲自得知这个观念。可是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仁、义、礼、智、信,一开始就告诉你社会关系。如果“仁”是社会关系,那也许儒家更为核心的价值是“礼”。古代“礼”怎么写?禮。一定要在人际关系中间才有“礼”,“仁”就告诉你就是这个人际关系。所以儒家的思想社会伦理,不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所达到的一种自我尊严吗?自我尊严西方有,儒家没有这一套。我从小在研究儒学的时候,特别是经过《孟子》、《大学》、《中庸》,就觉得不安,就觉得儒家有一个强烈的主体性要求。但既然人家都这样解释,也不敢乱讲,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我的第一篇英文,1966年发表的,就讲仁和礼之间有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最近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三万多字的儒家经典,大概是是孔子和孟子之间,就是孔子的第一代大弟子。我们长期没有听到孔子第一代大弟子的声音。这一批材料资料出来了,你们知道这里的“仁”怎么写吗?就是上边一个身,下边是一个心。这完全证实了我原来的构想,能把身心当做社会关系吗?不可能,除非你人格分裂。现在看,如果从修身哲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逻辑是什么?是不是A到B到C到D?不是。是A到B,B一定含蕴AB,B到C,C一定含蕴着ABC,C到D,D一定含蕴着ABCD。这样一来,A一直是贯穿的,A就是修身,修身是越来越难,但修身不能放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