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颜炳罡:国学与人文素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商周刊 颜炳罡 参加讨论

    文/颜炳罡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重叠,浸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日前由中共李沧区委宣传部、青岛出版集团主办,商周刊社承办的“青岛阅读·悦心大讲堂”,邀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在青岛沧口学校作了题为《国学与人文素养》的讲座,讲述了他对人文素养与国学关系的独到见解。
    
    儒释道三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国之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这套东西就是国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一辈子研究中药,中药就是我们的国粹。国学是一国固有文化传统的总称,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国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观念,范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佛教中国化了,出现了中国的佛教。印度没有禅宗,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果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也会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一可以称为国粹。我们既不能把国学泛化得无边无际,也不能把国学过度狭隘地理解。如果认为国学即六艺之学,就显得过窄了。
    从历史上看,国学可以概括为三教九流。三教是儒、释、道,九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之所以没有兵家,是因为家是指可以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对治国理论提出一套主张的才能成家。兵家是一个工具,儒家、墨家、道家都可以用。所以,简言之,国学就是三教九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系统。
    中华传统美德是国学的精髓
    谈到国学,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段讲话,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青岛是一个品牌城市,创造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许许多多的品牌,这些品牌就是企业的精神标识。那我们的民族有没有品牌呢?它的精神标识是什么?就是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国学。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它的精髓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是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告诉人要念在过去,活在现在,展望未来。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不一样,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但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直延续到今天。创新也不是要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是要善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习近平还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的精神命脉在哪?国学就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把国学丢了,精神命脉也就没有了。
    这是从历史上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尤其是像青岛这样的沿海开放城市,它不像有的内陆城市那么保守、落后和封闭,它开放的过程也同时意味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现在,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和其他国家人们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并不因为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曾说,一个会说中国话的白人,比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华裔,更热爱中国。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当一个人在精神上、文化上不再认同中国文化,抛弃了中华传统,他的精神命脉就断了,精神标识就没了,他还能爱国吗?
    “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过去说忠、孝,是保守落后,现在是天经地义。中华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孔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学是人文化成之道
    两千多年来,儒学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人的生活向导,做人的规范,处事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一般指的是儒学。不论是和尚,还是道士,都得做人,都得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佛教从印度传来,虽一度十分兴盛,然则并没有取代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儒家长期以来相安无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态,大多数时间也都是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儒家是入世的,学习儒家要修身、安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儒家。道家是避世的,道士可以躲到深山老林去修道。佛家是出世的,佛教是出家。现在很多佛家也在推广《弟子规》,讲要做和尚先做人,要想成佛先做人,所以先学习儒家,才能学习和尚的道理,它们也是借助了儒家的文化。
    儒家相当于粮食,相当于蔬菜和水,我们每一天都在吃它,用它,而且我们浑然不知道它的意义。道家是保健品,使我们身强力壮。佛家如药,佛家对所有人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治疗意义。心里有了苦闷了,百思不得其解,会去向菩萨倾诉,去寺庙捐点钱,寻求平衡。
    在儒、释、道中,儒家是我们每时每刻的需要,有了道家的保健品固然好,没有它也不妨碍我们。佛家也很重要,有了病当然要吃药,心理出了问题,佛家可以解决,也是有意义的。
    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别异,秩序与规范”;乐是“和同,和谐与融通”、儒学是人文化成之道,以人为本,人需要以文化之,以文成之。
    我们今天把儒家文化的许多东西丢了。许多优良传统丢了,精神毁了,规矩没了,很多好的行为规范也都忘却了,所以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和传统的丢失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找回那些失去的优良传统。
    
    克己复礼为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没有修养的民族不可能强大
    国学的意义,就是增加人文修养。凡人皆需要人文化成,都要有人文修养。国学告诉我们,人文修养就是辨人禽,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就可以自觉地做一个人,而不是长着人的模样,做的是猪狗的行为。
    人禽之辨,内在地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外在地讲,是明人伦,以其有辨也。《孟子》里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要知道怎么样修身,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而所谓明人伦,就是要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古代,中国和尚到世界各国去都非常受礼遇,称其为上国之民。那时候的通关文牒就像现在的护照,走到世界无阻拦。现在我们到日本买那么多马桶盖,到韩国买那么多化妆品,很多国家还专门针对中国人,写着“不准如何如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修养、礼仪没有了。一个没有修养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长夜不是指的自然界的长夜,而是指的民族的长夜。孔子没有出现之前,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长夜中,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只有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按照人的原则去生活,才能活得明白。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则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有了仁,人也才能称其为人。
    仁者,爱也,就是同情心,知道关心别人,疼爱别人,珍惜别人。爱心首先表现在对亲人的关怀,父母要疼爱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要从身边的亲人做起。而不是自己的父母不管,去管别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最基本的概念。荀子的性恶论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最为天下贵。”火往上走,水往下流,都会运动。但是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我们割草、砍树的时候它会喊吗?不会,所以它没有知觉。树老了会成为树洞,最后歪倒了,树是有年月的,草木有生有死。禽是天上飞的,兽是地上跑的,动物有知觉,但是它没有道德仁义。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人多了义。如果道义没有了,人就变成有知而无义的禽兽了;如果知觉没有了,人就变成了草木。
    修身要“反求诸己”
    道义是人的底线,修身是人存在的本质。修身有两个方式,一是积极的修身。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是看到社会上的乌七八糟、坑蒙拐骗,看自己身上有吗,然后告诉自己不能坑蒙拐骗,这是消极的修身,消极的修身就是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不在于犯错误,而是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知道犯了错误,勇于改正。小人是犯了错误,死不改正。
    《论语》里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的错误就像太阳发生日食,月亮发生月食一样,一旦犯了错误,是光明的错误,一旦改正了错误,人人都会仰慕他。《论语》又说小人的错误怎么样呢?“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就是掩饰,小人犯了错误越描越黑,文过饰非,就是形容小人心态。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这样对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还这样对我呢,孟子说,要“反求诸己”,也就是说要反省自己爱的方式,有些方式是越爱越坏。我对老人够好了,为什么老人还这样对我呢?你同样要反省一下孝的方式,要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
    中国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是否与自身的德行修养相配,不修德永远得不到福报。
    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父亲是一个中学老师,老父亲85岁的生日时对他说,你小子已经很不错了,不要把老本吃光了。什么是老本?祖宗积下的德就是老本。你把祖宗的老本吃光了,你的子孙吃什么?佛家讲前世身,现世身,后世身。儒家也讲三世身,祖宗是我的前世身,子孙就是我们的后世身。
    山东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著有《聊斋志异》,其中有一个短篇小说《毛狐》,写的是一个书生早年丧妻,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一天中午他在种地的时候,一个女子从地里走过来,来到他身边。书生一看这个女子有一点姿色,于是就有了非分之想。女子说“光天化日,岂能干苟且之事”,让他晚上回家等她。书生一等不来,再等不来,三等还不来,一想不过是一个女人的托词而已。正打算上床睡觉,这个女子来了,他大喜所望,此后两个人经常来往。后来这个书生想,我有什么魅力能吸引这个女子呢?哪里有这样的好事,一个良家妇女哪有这样干的?女子告诉他,“我不是人,我是狐狸”。书生问,你们仙家皆为国色?你的皮肤怎么那么红,上面还有毛。女子说,这叫毛狐,“吾等皆随人现化”,意思是说我们仙家是根据你不同的德行来变换模样。
    蒲松龄写完每篇小说,都要在后面写几句话,蒲松龄说,“一个人没有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没有数代之修行,不可博高官。”这就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你对别人不好,别人也对你不好。你尊敬别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你不尊敬别人,别人也常常不尊敬你。
    所以,孟子讲,“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修己以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修己安人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要修大丈夫精神。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所以,要修的就是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说到明人伦,就是要学会在人际关系中修身我是老师就要做一个好老师,是干部就要做一个好干部,是员工就要做一个好员工。回到家里,要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儿子、好女儿、好女婿、好儿媳、好闺女,这是在家庭中的修身。家齐而后国治,家都齐不好,怎么治国呢?每一个人都把家庭处理好,都懂得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天下能不太平吗?所以经济发达了,人们更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儒家不是佛教,如果要做一个和尚,可以躲进深山老林,念佛打坐,了此一生,死后架在柴火上一烤,化成灰烬,所谓功德圆满。儒家也不是道家,所谓的百年不坏之身,真身还活着。
    蒲松龄说,“天上一百个神仙,不如地上多一个圣贤”,圣贤生活在现实当中,为人们服务。我们修身是为了安人,让自己安,让父母安,让子女安,让兄弟姐妹安,让朋友安,让领导安,让下属安,让天下安,这就是儒家。
    修身的目的就是修己安人。所以子路问老师什么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我们通过修己成为君子,做大人物,最后达到圣贤的境界,这就是儒家修身的最终目的。
    《论语》第一篇是《学而篇》,最后一篇是《尧曰篇》,这部书始于学,终于尧。我们中国人说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我们终身的工作,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是修行到老,修身到老。我们要终身以圣贤为师,向圣贤学习,这就是我们的人文修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