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专家眼里的朱子学和《朱子家训》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陈来、朱高正等 参加讨论

    文/陈来、朱高正等
    陈来:朱子学是涵养个人美德和社会价值的源泉与活水
    作者系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朱子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在理学方面,有太极,通书解义,西铭解义,编订二程遗书、上蔡语录,作知言疑义,编近思录、小学;在史学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在经学方面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主编仪礼经传通解,终生作四书集注;在文献整理方面作孝经勘误,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等。朱子的文化实践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朱子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尤其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化传承的榜样。
    朱熹一生中任官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他所到任之处,必振举书院建设。他亲自订立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一方面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另一方面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这在中国书院历史上影响深远。朱子一生有关小学蒙学读本的著作也很多,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巨大,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古为今用,发挥它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对南宋以来的社会风俗、正化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个人美德和社会价值的源泉与活水。
    
    朱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高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作者系知名学者、朱熹第26代孙
    《朱子家训》里面说到“遇合理之事则从”,这点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精神,遇到合理的事情我们就要遵从它。人有七情六欲,很容易被感情绑住了,被情绪左右了,而不听从理智。每个人只能在不违背义理,不违背是非的情形之下,才可以让个人的偏好、感情来做点主。《朱子家训》让我们知道,做父母的先把自己做好,孩子你不用教,他自己就学着父母的榜样;做老师的把自己做好,学生你不用要求他,学生聪明得很,马上就跟着你做;党员干部,只要自己做得正派,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中,周围的人也就会正派起来。
    《朱子家训》,短短317字,却字字珠玑,道理很深,体现了高超的家教智慧。
    朱杰人:317字家训凝结儒家思想精华
    作者系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文公家训》又称《朱子家训》,原收在朱氏家谱,是朱子训诫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只供家族内部使用,后来一经公诸于世,便广为流传。《朱子家训》只有短短317字,但却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这个底线划得非常清晰,而且是可以执行的。朱子对传统家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改造是把传统家训中最根本、最精髓的思想予以形而上的哲理化,把它们提升到哲学与“道”的高度,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朱子家训》强调人在谋求获取自身权利之前,必须自我觉醒与自我塑型。同时,它又强调个人与社群、社会的和谐相处关系。它的内涵可以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和引伸。这是朱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高妙之处,也正是《朱子家训》可以在诸多传统家训著述中熠熠生辉的原因所在。
    
    朱子以礼待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品端:以礼应物以礼待人
    作者系武夷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朱子家训》提出:“切勿矜己之长。”如果矜己之长,就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朱子要求“慎勿谈人之短。”这是由于:其一,人非圣人、完人,人人都有短处、缺点;其二,随便谈人之短,不但对克服短处不起帮助作用,而且会影响内部的团结。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朱子家训》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就是要办善事、好事和实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大善是由小善积聚而成的,积小成大,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这就是为什么恶虽小不能为,善虽小却要为之。一句“勿非礼而害物命”,朱熹就把“仁”推广到生物甚至非生命的领域,萌生出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顺应思维,争取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物命”两字启迪着人们要扩大精神文明视野,控制无限增长的物质享受欲望,把感官的享乐转向审美的追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摘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