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昔 当下社会,简体字因为“爱无心”(爱)、“亲不见”(亲)被指为阻碍中华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罪魁之一。提倡恢复繁体字的声音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逐渐成为市民议论的焦点,甚至进入了参政议政的讨论范畴。但是否设想过,假如有一天恢复使用繁体字,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 ![]() 抉择一个新姓名,可能要费一番思量 名不正言不顺。恢复繁体字以后,很多人或组织的名字,将面临一次抉择。 据笔者统计,共有67个简体字对应两个或以上的繁体字,这是因为制定简体字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笔画简省的字来取代另一个笔画繁复的字。如“几”字12画,有预兆、多少、怎样等含义,可以构词“几曾”、“几乎”、“几次”等。曾撰写中国传统史学代表作——《史通》的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其名字的含义便是“能够洞察事物的隐微预兆”。不过“几”字笔画较多,在简化过程中学者们选择笔画简省的“几”来代替它,可以少写10画。而“几”本来是指小桌子,如“茶几”、“几案”。因此,繁体字中两个不同的文字“几”与“几”,在简体字中变成了同一个“几”字,“几乎”与“几案”并列。而恢复繁体字,需要把这种二合一的过程翻转过来,由67个简体字化成140个繁体字。 要决定这些名字中的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究竟是哪一个,有时需要反复推敲。比如“丰”,对应“丰”、“丰”两字,前者表示容貌、风度,如“丰姿”、“丰采”;后者表示丰富、茂盛,如“丰年”、“丰满”。太极宗师张三丰,恢复繁体后应该继续写作“丰”。“冲”对应“冲”、“冲”两字,前者表示以水冲调,如“冲凉”、“冲泡”,后者表示冲撞、冲击,如“冲锋”、“冲突”。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挺一杆丈八蛇矛的林冲,名字里用的竟然是“冲”字,取淡泊、谦和之意,与其“豹子头”形象似乎南辕北辙。“复”对应“复”、“复”两字,前者表示回复,如“反复”、“复原”,后者表示重复,如“复方”、“复杂”。著名学府复旦大学用的就是“复”字。“谷”对应“谷”、“谷”两字,前者表示“山谷”、“幽谷”,后者表示“谷物”、“粳谷”。北宋文豪黄庭坚,号山谷,用的自然是“谷”字,好事者还将他和老师苏东坡合称为“坡谷”。“郁”对应“郁”、“郁”两字,前者形容文采、香气,如“馥郁”、“醇郁”,后者表示停滞、忧愁,如“郁闷”、“郁积”。元朝末年,弃官隐居的刘基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著述成书,命名为《郁离子》,“郁”字指文采,他后来在明初受到朱元璋重用,得以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十万异体字大军袭来,对中小学生们表示同情 翻转简体字的“多对一”现象,人们只需要多掌握73个汉字,就算要费一番思量,问题尚不大。但是,还有一支异体字大军等着大家出门应战。这支大军由100000字组成,虽然一半以上都是各地强行征来的“老弱残兵”,但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也有不少,古往今来多少人都败在了这批精兵手下。 例如“游”,异体字有14个,基本上可以互相换用,惟有“游”、“游”二字须留意。“游”与陆地有关,表示“游荡”、“冶游”,“游”则与水流或空气有关,构词“游泳”、“游丝”等。出现在姓氏中的通常是“游”字,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名字也只能写成“游”。又如“升”,异体字12个,重要的有“升”、“升”、“升”三者,其中“升”表示“升旗”、“升起”,“升”表示“升级”、“升迁”,“升”不仅涵盖“升”、“升”之意,还用于表示器皿、容量,《长生殿》的作者,清代文学家洪升,名字用了“升”字,而台湾歌手陈升则取的是“升”字。再如“向”,异体字也有14个,其中“向”、“向”、“向”三者须留意,“向”表示方向,如“朝向”、“相向”,又表示时间上的临近,如“向晚”,“向晓”;“向”则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如“向来”、“一向”;而“向”字除了涵盖“向”、“向”之意外,还可以表达“意向”、“志向”、“偏向”等心理上的倾向性。此外,古时朝北的窗户也写作“向”,如《诗经·豳风·七月》作:“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意思是秋天到了,老百姓们要收拾屋子,准备用烟把老鼠熏跑,然后把朝北的窗户塞严,把门缝封实,以防冬天北风凛冽。还有“橹”字,异体字有8个,主要区分“橹”、“橹”二字,两者皆可以表示比桨大的划船工具,也可以指代船。而“橹”还额外代表三种古代战争工具,分别是大型盾牌、瞭望塔和战车。 这些在意思上有细微区别的“精兵强将”,古人在使用时也很容易出错,更不用说今人了。然而古人没有严格的出版规范,写错了亦无关紧要,读者通过上下文判断即可。今人却动辄以此绳人。近日《故宫日历》引起了“历”与“历”的大讨论,“历”、“历”为古今字的关系,“历”出现早,原包含“历”的意思,《易经》:“君子以治‘历’明时。”“历”字后起,承担“历”字的部分含义,表历数,与“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异体字,宋代韵书《广韵》记载:“‘历’,或作‘历’。”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历’字亦作从日,‘历’声。”直至晚近,此二字才作了较严格的区分,“历”通常不再用来代“历”,两字也不再是异体字了。而在汉代,两字绝未严格区分使用,《故宫日历》封面四字集汉代《史晨碑》而来,《史晨碑》中本无“历”字,故宫集其中的“历”(历)来代替“历”字,虽不合今却合古。原本无可厚非的一件事现在却遭人热议,一定要说其中的“历”(历)是错别字,可见大家对待异体字的态度多有不同。一旦恢复繁体字,仅就异体字的问题应该又会激起无数争论。 面对鱼龙混杂的十万异体字大军,也不是毫无应敌之策,至少有两条路可循。其一,约束异体字的使用。如“游”、“游”统一使用“游”;“升”、“升”、“升”统一使用“升”。但是,别忘了提倡恢复繁体字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简体字“爱无心”,在他们看来汉字中的每个符号都有重要意义,都代表着不可剥离的文化内涵,岂能轻易放过?由此,“游行”肯定不能写成“游”,以免让人误会在水上游行。“升级”也非得用“升”不可,不然代表台阶的符号都被拿走了怎么升“级”呢?再举个例子,欢的繁体字“欢”有30个异体字,其中主要的有“欢、欢、孉、欢”四者。如果欢字被统一规定使用“欢”,很好奇“爱无心”的拥趸们会不会分成四派,分别要求“欢”要真心实意,“欢”要欢声笑语,“孉”要阴阳谐和,“欢”要人与自然平等,彼此你争我辩,非分个高下不可。 如果这第一条路走不通,那么只能选择第二条路——制定严格标准来区分异体字的使用。今后“游”、“游”、“升”、“升”、“升”、“向”、“向”、“向”、“橹”、“橹”纷纷被规定好使用的界限和范围,原本可通的异体字被弄得像“历”、“历”一样井水不犯河水,谁若通用就是文字知识不过关。若如此,只可怜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已经够辛苦,将来还要掌握一大批差别原在有无之间,却被人为规定成非此即彼的形近字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