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传承传统文化 真的需要恢复繁体字吗?(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澎湃新闻 谭昔 参加讨论

    
    要制定严格标准来区分异体字的使用
    “爱无心”、“亲不见”似乎很有道理?
    网络上流传的段子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这段话点中了大陆社会矛盾中的一些症结,如内陆人口前往沿海地区工作造成的空巢老人问题,以及离婚率节节攀升、少女堕胎、工厂倒闭、食品造假、春运运力紧张、黑导游宰客等等不良的社会现状。似乎是汉字简化导致人们丧失了接受传统美德滋养的机会。解决之道,无如恢复繁体字。政协委员们的提案中甚至也以“爱无心”、“亲不见”来强调恢复繁体字的紧迫性,可见这么一个段子还挺有市场。
    事实上,这个段子毫无道理可言。“亲不见”难道是当代社会才出现的问题吗?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实在是太稀疏平常的事了。古时读书人出去应试做官,交通又不方便,一去十年不回,回来之后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知这“亲”见在了何处?所谓“爱无心”,难道大陆的离婚率就比书写“爱”字的华人社会要高,难道大陆人的舐犊情深、乡土之情、人文关怀就比书写“爱”字的华人社会要差?当人们读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仅仅因为是简体字就变成了虚情假意,就感受不到诗人的那一片深情?换而言之,汉字简化后,仁还是“仁”,信还是“信”,道还是“道”,德还是“德”……这些字没有变化,那社会上的矛盾如诚信的缺失问题又要怪到谁头上呢?
    归根结底,汉字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一样,只是一套符号系统而已。虽然汉字源远流长,有特殊的文化积淀,但依然不会改变其作为符号的本质。不管是“爱”还是“爱”,亦或是“love”、“??”、“Liebe”、“amor”,它们所指的意义都一样。非议者说“心都没有了还能爱吗”,其实爱究竟有没有真心,不在文字上,而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心上。
    两千年前的一场“繁简字之争”
    如前所述,恢复繁体字会带来不少问题,那么不恢复繁体字就会造成传统文化逐渐失传吗,传统文化真的需要依靠恢复繁体字才能得到“抢救”吗?关于这一点,不如回顾一下两千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次汉字简化事件。
    汉字历史源远流长,民国大学者黄侃说:“词有古今,语有方言。”这句话放在春秋战国时期也适用。春秋战国时各地词语便有很大区别,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年在位)吞并东方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是汉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小篆、隶书两种字体开始成为规范化的文字于全国范围内通行,而六国文字被废止,用六国文字记载的典籍被抄没焚毁。相对六国文字来说,小篆、隶书就是当时的规范字和“简体字”。以小篆、隶书为文字系统进行书写,秦汉时期的官方机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文化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后世被人称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在当时就好像是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体系。然而,约从汉景帝(公元前156-141年在位)时起,“书同文”推行之前以各国文字抄写的经籍不断被发现。这些六国文字记录的经籍在内容上与通行的小篆、隶书版本不同,人们称之为“古文经”,建立在古文经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古文经学”在当时就相当于今天提倡的“传统文化”。西汉末年,刘歆、王莽等人开始复古改制,推崇古文经,古文经学的地位随之日益提高。至东汉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融合,形成了影响力持续至今的儒学思想体系。
    
    简体字是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繁体字则不然
    古文经学虽然建立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经籍被发现这一事件上,但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传承却不依靠恢复古文字来实现。古文经学通过小篆和隶书这些当时的规范字和“简体字”进行传播,并通过漫长的时光隧道一直影响至今。我们今天学《诗经》,阐释《诗经》大义的《毛诗》就是古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更不用提大家都很熟悉的《春秋左传》了。难道《毛诗》和《春秋左传》不用六国文字就不能传承下来?作为“今文”的小篆和隶书非但没有成为古文经学传播的障碍,反而因其规范化为古文经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使《毛诗》、《春秋左传》等古文经学的标志性成果得以流传至今。那么,作为“今文”的简体字就一定会成为障碍,而不可以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吗?如今有识之士提倡传统文化,希望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体系能够融合更多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与西汉末年推崇古文经学,东汉今古文经学合流的思潮几乎一致。而提倡传统文化与恢复繁体字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就像古文经学的振兴不需要通过废弃小篆和隶书而恢复六国古文字才能实现。以古为鉴,可知依靠恢复繁体字来传承传统文化不过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行为罢了。
    简体字是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繁体字则不然。繁体字囊括了简体字标准出台之前数千年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字。繁体字内部的情况纷繁复杂,尚未得到全面的清理,遇到问题通常只能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解决,反不如简体字清楚。如今简体字已推行有年,且一直得到修订和完善,一步步向完美靠近,完全不必因为文化上的不自信或外界杂音就当它是累赘。与其呼吁恢复繁体字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还不如真正去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用规范的、漂亮的简体字来将它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