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徐晋如谈诗教: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自诗教始(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徐晋如博客 newdu 参加讨论

    
    屈原像
    B篇 诗教差异
    1、传统诗教意义?在当代的的意义?
    答:孔子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化,是教化、化成的意思。中国古代社会,就像是一所大学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故国学的核心,就是人的教育,让人生命成长、性情完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工匠商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而是要培养顶天立地的大人君子,在人格上足为世之楷模,在行为上堪作世之表率。
    孔子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归纳出人格教育的三大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的感兴作用,激发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过礼的节制,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气质变得温文尔雅;最后,则通过音乐薰染,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合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至此教育获得彻底的完成。孔子认为诗教是教育的开始,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学诗既可以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词汇量,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人生在世,有欢愉,有忧伤,有生老病死之苦,有时代遭际之厄,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如郁结胸中,对人的心灵健康十分不利,性情作育,无从谈起。但诗可以帮人宣泄情感,稳定情绪,诗教可以养成仁孝忠爱之心,让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而最重要的则是,诗是心声,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天下没有比诗更私人、更为己的学问,诗人的人格是最纯净的,最不讲功利的,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宣泄情感,决不会在写诗之前,想着这首诗晋献给谁、能卖多少钱的问题。凡经诗教入门的人,总是更容易坚持为己之学,总是更容易产生坚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必须从学诗开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莫不由诗入手,循序渐进,学习、掌握、实践国学。
    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必须要做好教育。我们当代教育最缺的是人格教育,而诗教是人格教育的最好途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诗教重新被重视的原因?
    答:中华诗词学会重视诗教,是一九九四年以后的事,就是因为杨叔子院士的那篇文章。但高校古典文学学者也在觉醒。我觉得最悲哀的是,当代很多以儒家自命的人,却一点也没意识到诗教是孔门立身第一教,毕竟这些人的底子太薄了,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师承。
    3、您在高校中推行诗教,目前一些幼儿、中小学也引进了诗教,这两者推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是否一致呢?有何异同呢?
    答:现在的幼教有些走入魔道了。有学者认为,给孩子读经典越早越好,最好在娘胎里就听妈妈读《论语》,这与古人的胎教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讲的胎教,不过是目不视邪色,耳不听邪声,让自己的身心处在健康和悦的姿态中。该学者又认为小孩子要多背诵经典,这当然没错,但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倡导的是快乐学习,明儒王阳明也认为,小孩子应该从学诗开始,而非从记诵开始。诗是韵文,更便于小孩子记忆,学诗也比背书要快乐得多。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八岁以前,略识之无即可。我认为从五六年级开始比较好。中小学讲诗教,可能更偏于审美一些、形象一些,而大学就要更重视思想。同大学相比,中小学的先天缺陷是师资力量不足。合格的,能教好诗的老师很少,如果教育部能够支持一个专门培养诗教的老师的暑期学校就好了。
    4、您编写了《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那您觉得中小学是否也需要编订专门的教材呢?您认为幼儿与中小编订诗教教材编订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目前您认为编订最合理的是那一本呢?为什么?与大学教材编订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答:我已经编完了一部新著《兴于诗——国诗入门十二讲》,这书是给中小学老师做诗教教材的。另外还编了《新编千家诗》,是给中小学生学近体诗当范本的。民国时候有一部书叫作《学诗初步》,张廷华和吴玉合编,用浅近文言写成,是做得不错的。我们在编写《兴于诗》一书时,就重点参考了这部书。
    中小学教材,相对大学的教材,理论性、体系性要求不高,但路子一定要正,不能带坏孩子的品位。比如现在小学课本学的鹅鹅鹅、远看山有色,作为诗歌都是很差的,孩子从小读这类的东西,以为就是诗了,这很可怕。
    5、中小学诗教与传统诗歌课堂有何不同?(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教学成果来说)
    答:前已说明,大家的共识是只有教作诗的才算诗教。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懂格律,懂平水韵。
    6、2009,中山大学开展了“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是一个纯诗词的学习环境吗?在暑假如此短的时间能否取得成效,中小学能否引进这类短期的纯诗词学习教学?
    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来说,20天的时间足够了。20天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但作为总策划的彭玉平教授还抽出几个半天搞“同乐会”,老少咸集,师生同乐。我觉得如果能针对有志从事诗教的中小学教师开设这样的短训班,效果会比较好。
    C篇诗教与当代教育和社会
    1、雪野鼓励“好诗不需要形容词,摒弃成语”以及“儿童诗教应走出课堂,放飞孩子的思维”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呢?好的诗歌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是“经世致用”还是“我手写我心”?
    答:新诗不是诗,新诗人当然也不是诗人,推行新诗当然更不是诗教。诗教必须是教国诗。国诗之教,无外乎兴、观、群、怨四字。
    2、“在当代,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那个写古体诗歌,学生们的朗诵多是为了应试”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否有改变的必要,该如何改变?
    答:古体诗歌的提法本身就是不通的。古体诗是指唐代近体产生以前的诗体,古歌又是另一个概念。所谓的新诗、旧诗,其实不是新旧之争,而是殖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之争,所以我把被新文化派蔑称为“旧诗”的文体称之为“国诗”。
    当代从事国诗创作的人不下千万,大多数也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西化程度较高,国诗创作者的比例反而更低。学生学诗为了应试,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合格的教师。只有教师懂创作,才能讲好诗。
    3、有部分人认为诗教能够开发智力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小学引进诗教,我们可以摈弃毫无意义的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更有甚至认为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文天祥等人均由诗教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我们可以摒弃其他的课程,开展纯诗词学习环境的学校,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答:诗、礼、乐都需要,但诗教的作用最大。用诗教取代思想品德课,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子夏的《诗大序》早就说过,诗是入人最深的。人的理性都是后天才有的,惟有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诗是诉诸情感的,包蕴着古代圣贤哲士的仁心,这比各种道德说教都更能让人接受。
    4、“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答:诗歌本身不是教育,诗教才是教育。这句话说诗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只是说了一个群,诗还有兴、观、怨的作用。
    5、有人把诗教定义为启蒙教育,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呢?为什么?
    答:诗教是立身第一教。儒家的教育是从诗教开始。因此它一直就是儒家的启蒙教育。
    6、如今高考作文越是文辞华靡的作文,较易获考官的青睐,这与我们的诗教教育观念是否冲突,如有冲突,在教学时如何处理,对于中小学热爱诗教的同学,高考成绩是否受影响?在高考制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学术传统占主流地位的今天,是否有必要在中小学引进诗教,能否被普及?您主张废除高考作文,那么您认为诗教是否需要进行考察呢?该如何考察?
    答:高考作文考不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早就该彻底取消。诗写得好的同学,语文水平却一定不坏。不但语文水平不坏,人文基础也不会差。这是有实践证明的。我所接触的所有诗写得好的人,语文水平都不赖,广东中山小榄中学的曹杜荣老师,推行诗教有年,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可喜。诗教应该是快乐教育,不应该强迫,也不应该有考试。
    7、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诗教的状况是如何的呢?在今后的趋势又是如何的呢?
    答:当代人对诗教的认识与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一样肤浅,所以有人提倡以毛泽东诗词为基本的“新诗教”,有人把教诗词格律当作诗教,这些都是不对的。诗教是人格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不但要教作吟诵、作诗填词,更要教儒家文化。这就需要更多的以教书育人为职志的青年人,从博学于文开始,先让自己懂得儒家文化,懂得作诗填词,这样才能教好学生。诗教的未来怎样,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