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 资料图 悠扬的钟磬声中,30多名身穿汉服的孩子毕恭毕敬向孔子画像鞠躬,虔诚诵读《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并参加拓印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这些像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镜头,出现在近期苏州文庙德善书院开出的国学传习夏季班上。 最近几年里,类似的民办国学班、公办国学班风起云涌,备受孩子、家长欢迎。这形形色色、纷纷扰扰的国学热,究竟是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还是家长的无奈选择? 抢手招30人近200人来报名 近日,苏州文庙德善书院,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团市委、市文广新局联合开办的国学传习夏季班上,明明白白打出了“国学”的旗号。时下,这样带着“复古味道”的国学学习班还有人报名吗? 担心是多余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班原计划招收30名6周岁的孩子,他们没进行大规模宣传,只是在创办不久的德善书院网站上发了个公告,没想到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吸引了近200人报名,连一些超过年龄的孩子也想来。为此,工作人员不得不对报名者进行测试、筛选。但因为许多孩子条件相仿,被录取的人数只好增加到了32人。不仅如此,计划10月份开班的国学传习秋季班,也已接到了40多个报名咨询电话。 与此同时,这些年我市苏大、平直实小、三香幼儿园等众多大中小学、幼儿园,也结合校园实际,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兴趣小组、举行诵读比赛等活动,发动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如果说,德善书院国学班的抢手、各类学校经典诵读的风行,可能与其公益性有关,那么,社会办班的不断增多,则更真切地显示着苏州人对国学的认可。 去年底在寒山寺附近开出的乐谦学堂,目前已有10来名相对固定的学员,长时间住校接受教育,暑期还增加了几名临时学生。学堂不但统一传授武术,还让孩子们读经书,吟诵古典诗词,并对声律进行启蒙。在该学堂制订的教学目标里,读经要求完成《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300遍的诵读,部分孩子要求能够全文背诵。 6月29日下午,市级文保单位沈德潜故居修复后首次启用,开出的“听爷爷讲故事”活动涵盖昆曲、美术、书法、园林等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吸引了众多孩子报名。 此前,苏州已有菊斋私塾、复兴书院等多家类似的国学办学机构。菊斋私塾负责人薛岩汲介绍,他们开授的课程除琴棋书画、茶道等之外,还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论语》、《孟子》等经学,还有《赋礼》、《唐诗》等韵文。复兴书院等机构也推出了传统经学、古琴、书法、国画、茶道、中医等教学内容。 创办几年来,这些机构同样备受关注,未成年、成年学员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大多已达到饱和。以菊斋私塾为例,2005年刚开出来的时候只有古城区一个办学点、两个班,学员不足15人,都是未成年人。这几年在高新区新增了一个办学点,班级增加到4个,未成年学员人数周末班达到40人左右,暑假期间更增加到了50多人。 疑问“体制外”教学走热为哪般? 清代中后期,随着紫阳书院、正谊书院的建立,冯桂芬、俞樾等大师的诞生和迁居,苏州一度成为全国的国学重镇。 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当今教育中,纯粹的国学教育显然属于“体制外”教学范畴。在高考、中考指挥棒“挥斥方遒”的背景下,这种“体制外”教学显然只能作为一种语文知识的补充。到社会办学机构参加学习的孩子,还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培训费,一个月就要数千元。国学教学,为何还会如此热门? 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系高钟教授认为,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正是接受知识、培养教养的最好时机。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注重知识的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事;而国学更重视人的教育、人格的养成、品行的培养,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中都有孝敬父母、讲究礼仪等内容。这些内容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他们愿意花费代价,送孩子接受国学教育。 菊斋私塾学员江欧文的妈妈等家长则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我们并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国学大师,只是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几年下来,孩子越来越懂事了,也学到了正直、诚实的做人道理,对古典小说等文化也更热爱了。” 即将升初三的林鑫雨等学员觉得,国学课内容跟学校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让他们觉得很新鲜,这正是他们愿意参加学习的原因。 一批有志于国学传播的人的努力,则为苏州的国学热创造了条件。复兴书院负责人傅奇表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们这些机构就是要捍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孩子们放到一个能接受国学教学的环境中,让他们通过培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特有的精神气质。 理性正确取舍避免“开历史倒车” 对于目前方兴未艾的国学,也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提出了理性对待的看法。 德善书院顾问、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国安博士认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中国特征的人,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国学教学热由对时下基础教育不满而急需补偿的心理诱发,从好的方面看,说明部分社会群体已开始理智思考如何培养中国人的问题了;同时,高水准的公益讲座,有益于传统文化在今天生活中的重新激活。 但陈国安也认为,当前的国学教学还存在不少不足,比如应正名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其次,一些办学机构将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当作了主要教学内容且不加取舍,重点进行“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教学与诵读《孝经》和《弟子规》,这样不加取舍的“读经”是“开历史的倒车”,由此而引发的“国学热”是一种不理智的教育消费,是家长的无奈选择;一些学校开设国学课,也是一种没想好如何拯救教育自身的慌乱应对。 以上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陈国安觉得,教学内容需要为孩子今天的生活服务,同时为孩子明天的生活奠基,而不是为了缓解成人对今天的失望和满足其对昨天的怀念。所以,国学教学首先需要在内容上作出理性的取舍,也需要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民族精神的重建及价值观的重构,否则国学教育有可能陷于低俗甚至恶俗的境地。 “我们需要《百家讲坛》于丹式的《论语》,更需要从孩子开始的、更接近于教育文化语境的《论语》”,陈国安说。 高钟教授也提出,要让国学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形成新的国学,从而弥补现有教学体制的不足,更好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国发展。 家长徐女士等则提出,国学教学还要因人而异,同时要长期坚持、学以致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国学 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四书五经、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和历代史学,以及传统医学、戏剧、书画等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