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张求会开讲“国学的现代传承” 如今,大家凡事以古为美、以古为贵、以古为招牌、以古为显学,神州处处古城归,举目四望,遍地都是汉宫、唐都、宋城、明楼、清苑,各种正面的负面的、美好的丑恶的历史人物从各地倾巢而出,登台亮相。 在这种人造的国学热度效应下,各种各样打着国学的名义、顶着儒释道名人的大号,扛着文化建设的大旗,国人开始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国学复兴大潮,我们以为立起了孔子像、建起了大寺庙、穿起了汉唐装、会背诵道德经就复兴了国学、拯救了道德、回归了道统,就形成了“文化软实力”。实际上,目前我们对于“什么是国学”的定义都还无法统一,还没有一个大学能开设一个国学专业并能授予学位。 所以,在对国学保持一份尊重、敬畏和谦卑之心的时候,最好再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这或许是对国学传承的最好态度。在第172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历史学教授张求会在当下浮躁功利的国学热背后,对“国学的现代传承”进行了理性思考。 国学不等于文史哲 继承和发扬国学需要对“国学”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基本判断,国学不等于文史哲,也不等于儒学、汉学,更并非大陆独享。从目前看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的影响力最大,在其国学研究院成立的仪式上,当时的校长纪宝成先生有一个重要讲话,曾引起很多学者反思,海外学者薛涌便指出当时纪校长的讲话给人感觉国学就是汉学,而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并没有提。中国人在海外是以数以千万人计的,广东人感触最深,不少海外侨胞相比大陆人在某些方面保存着比较多的纯粹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詹杭伦先生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国学的学术门类是义理、考据、辞章和经世之学。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国学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级学科,以国学基础(小学)、国学方法、经学研究、诸子学研究、史学研究、集部研究、国学与宗教、国学与少数民族文化、国学与社会习俗、国学与出土文物、国学与海外汉学等作为二级学科。当然,具体学科门类还可以集思广益,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作深入的考察论证。”这个定义非常客观,国学的确博大精深、非常复杂,国学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至少是一个学科群。现在很多国学本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它作为业余爱好可以,但是作为一个学科来讲发展一定要严谨,同时也要对家长考生负责人。在我看来,4年学到的只是皮毛。我倒觉得,《现代汉语词典》做了一个学者们没有想到的工作,第6版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界定中把国学加进去了,其实,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或学者,就应该这样理解——国学约等于传统的学术文化,约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必须仔细辨别传承国学的各种目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面对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完全有资格使用,也应该使用。2011年,冯骥才也提到,“希望国家理解知识分子的特性。知识分子的最高的价值就是思想。”虽然知识分子的特性跟现实功利会有矛盾,但我始终觉得,理想状态是给学术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批学者作为知识较多的接触者、传承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所以,这种责任和担当是应该由这个人群更多地承担,这是责无旁贷的。对于社会民众而言,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个人兴趣来进行个人道德熏陶,或者达到追求物质利益,不妨各取所需。 儒文化强调个人修行 提到传承途径,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目前的确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做法。国学研究院、国学大师班在北大,北大做了7年试验,最后低调结束。老师也发现,教科书作为培养大纲,把“文史哲”这三个字浓缩在一个班里进行教学不可能,另外近20岁才学习国学,没有“童子功”是很大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当中,要花怎样的时间精力用来传承文化,用来贯通传统的文史哲,进行读书种子培育,这不得不考虑很多现实条件和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3年前,易中天曾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最拿得出手的观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他提出一个忠告,尽量淡化官方色彩。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前提是必须准确、真实,不能过度阐述,不能“心灵鸡汤”遍地开花。目前,它在器物层面仍然大有作为,作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的灵魂人物,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心魄的内涵,给全世界40多亿观众奉献了一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视听盛宴,这是张艺谋和中国人送给世界一份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礼物。立足国际时尚界多年,被西方媒体冠以“新一代中国代表”的国际顶尖时装设计师谭燕玉,以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大量从东方文化中撷取灵感、锐意创新,将中国国画的留白、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书法骨架转化为时尚符号,以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多彩缤纷、博大精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倾向于更多地保持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儒文化是强调个人修行的,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扩展程序,也是一份价值菜单。它的问题固然不小,但至少其中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内容,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路下行的世俗化,则有一定的道德逆挽作用。在公共领域,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