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随着《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的播出,许多人突然意识到,那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汉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是电脑时代,即使是很普通常用的字,很多人都写得错漏百出。于是有人惊呼:汉字危矣!中华文明危矣! 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姑且不去评论是否言过其实,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效率速度的追求,一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符号逐步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信息。追忆历史,或许能让我们对于今天汉字所面临的危机,做出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 徐晋如(深圳) 中华文明是传承最久且惟一从未间断的古典文明。而所以如此,则是靠的雅言与正体字。所谓雅言,是指从夏朝开始,一脉传承直至清代前期的官话系统。中国从古即是一疆域辽阔、文化形态多样的国家,为了便于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不得不在极早的历史时期就规定统一的雅言,以便于交流。《论语》上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话用的是当时的山东话,但讲授《诗经》、《尚书》,以及行礼演礼之时,却必须用雅言,以体现对高雅文明的尊敬。 雅言超稳定的文言词汇语法,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雅言包括相对稳定的语音系统和超稳定的文言词汇语法方式。一样文化,既要能在空间上传播辽远,又希望它能在时间上延续恒久,就不能不采用雅言系统。各地方言土音,互难交通,但因为雅言的稳定性,保证了中国文化共同体不易分裂、破碎。汉代《说苑》一书记载,楚国的贵族鄂君子晳到越国公干,有舟人见而慕之,歌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鄂君子晳召通译以楚语翻译过来,则是:“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如果我们只看越人的原词,简直像天书一样无法辨识,因为那是古越语的记音,但读了译成雅言的诗作后,才知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短歌,两千多年来,我们阅读起来也没有太大障碍。 雅言在日常使用中,采取的是语文分离的原则,即是说,平常说话和书之竹帛采取不一样的语法词汇系统,说话用白话,作文用文言。现代人受白话文运动“我手写我口”思想的影响,会觉得古人简直是自找麻烦,却不知白话变动极大,而文言却超级稳定,正因古代人语文分离,中国文化才能绵延不绝。今天我们读孔子时代的文献,凭借古人的注疏,几乎没有任何困难,但读《尚书》就会感到十分艰难,就是因为《尚书》记载了很多古时的口语,那些用法在后来逐渐消失了。同样的,用口语最多的元杂剧,今人读起来却是最难的。 雅言消亡从语音开始,古诗词魅力从此大打折扣 雅言的语音严守平上去入四声,古人又由四声抽象出包括全部阴平、阳平声调的平声字和包括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的仄声字,把这一规律运用到诗文的创作中去,使得中国古代的诗文都具有可诵可吟的音乐特性。但宋元以后,北方很多地区入声字消失了,使得汉语只具有三个音调(阴平阳平都只是平声,是一个音调),显得单调很多。入声词发声急促有力,有学者认为是“汉语之骨”。如果请一位南方人和一位北方人,分别用家乡话念一下岳飞的《满江红》,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南方人念得更有力,更符合原词的感情特质。这就是因为原词用的是入声韵,只有念出这些入声字,才能充分表现出词的声情。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当时通行的官话也还是有入声字的,民国以后的“老国语”,也保留了入声字,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可惜1920年以后,政府推行新国语,取消入声,人为造成与古代文化的割裂,从此以后,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北方地区的人,要学习古典诗文,就得付出比南方人多十倍不止的努力。从孔子开始,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读书人都通过诗教启蒙,学习中国文化,首先从学诗开始,但雅言消失后,“兴于诗”的传统再也难以恢复,这是中国文化躯体上斫深见骨的伤痕。 音、义兼表的正体字,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教化意义 与雅言一道被消灭的还有正体字。正体字是汉文字成熟以后的超级稳定的文字系统,中国古典文献,绝大多数都是靠正体字记载下来的,说中国文化主要依靠正体字传承,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每一个字,不仅是记音的符号,更有强烈的教化意义。比如“仁义”的“仁”吧,它本来写作“上身下心”或简写作“忎”,是形容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与完成,改写作“仁”,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有“相亲爱”的意思,强调人不仅要自己完成,更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相亲相爱。儒家经典《中庸》有这样一番论述:“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以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天地之性,能尽天地之性,则可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即与天地叁,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的意思。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就是“仁”的最完备的解释,这个字左边是亻,右边二划代表天地,正是与天地参的意思。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番道理在体现出古代圣人造字的良苦用心。 正体字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书写既不规范更不稳定,直到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都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规范。经秦始皇书同文的强力推动,汉字才算稳定规范下来。此后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汉字的变化只是在字体上,再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动。两千年来的传世文献,都是用正体字书写而成。但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人们不但对雅言、文言恨之入骨,对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汉字也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头口号。一些掌握话语权的人认为,文字是记录语音的符号,人类文字的发展都要经过由象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过程,因此只有表音文字才是汉字发展的未来。这种见解是极其无知的。他们不懂得,凡是由一个民族原生的文字,一定是象形的或者表意的,只有一个民族本无文化,被其他民族殖民,或者作为野蛮民族征服文明的民族之后,才会造出表音文字。汉字是音、义兼表的文字,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教化功能举世无双,毁灭汉字以后,哪里还会再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文化,哪里还会有中国人?要知中国人从来都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统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