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陈卫平:让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体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东方早报 郑依菁 参加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卫平(资料图)
    我们现在研究儒学价值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为什么今天有必要讲儒学价值,一个是儒家在书本文献上提倡的传统和我们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传统两者间的关系。
    作为救治现代化弊病的
    一种思想资源
    长期以来,中国在实现近代化价值的过程中对儒学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觉得儒学更多是负面作用。那么现在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我们还在现代化,为什么突然说儒学是有价值的呢?如果仅仅是从提高文化民族自信心来讲它是有价值的,那是虚伪的。
    我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现代化在瓦解传统的同时,失去了很多东西,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人们意识到传统和现代是有互补作用的,传统中很多宝贵的东西是现代化过程中非常缺少的。
    比如说法治,法治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契约关系了,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人情就没有了,而这恰恰是古代社会的传统。我们可以通过给钱来赡养父母,但是父母并没有感到子女的关心和感恩,但他没有违反法律。再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说知识就是力量,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发现,如果只是征服,会产生很多恶果,而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可以拿来借鉴。再比如,现代化社会人和人是竞争关系,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但是后来发现人和人的合作也很重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和人应该互相尊重友爱,包含了共赢的关系。
    西方从19世纪末开始破除启蒙和传统两分对立的关系,强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依然是很重要的资源。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出现对儒家思想的提倡,因为这对于现代化弊病的救治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资源。
    儒家文本
    与传统的背离
    哲学家陈康曾在《论希腊哲学》中为中国哲学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我们讲儒家思想2000多年,知行合一,从道德上来讲,中国人道德水准应该是很高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是知行背离的。
    比如我们一直说重义轻利的传统,因为这是孔子说的,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是否落实过应该打个问号,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春秋无义战”。按道理和谐是中国人一种道德的要求,皇帝作为最高的领导者应该是和谐的典范,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但实际上中国最血淋淋的权力斗争恰恰是发生在宫廷间。说明这个东西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人的实际品德。
    另外,落实这种传统价值的社会机制还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是否要重建,有没有可能?在古代,儒学观念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机制和乡规民约得到传播。汉代开始,地方官吏对老百姓的职责就是教化,而家庭通过礼使得对于外在习惯的培养化为内在的德行。但是现在,要落实儒学的观念和教育,我们学校里面是没有这种机制的,那么儒学观念怎么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呢?
    现在的儒学观念很多时候是通过于丹这样的渠道,还有大众传媒,这固然也可以,但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它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怎么吸引眼球怎么讲,很多东西错了,听众以为这个就是对的,这也是于丹被诟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有些学校自己搞私塾,这种努力基本是没有太大成效的,因为这样的学校在我们的体制内是被排斥和不被认可的,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求职的基本准备,你去求职就会遭到社会的不认同。
    习近平主席在“8·19”讲话里讲到对传统文化要有“四个讲清楚”,其实就是说要让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到正式教育体制里面去,从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来看,它们在传统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体化设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