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志士仁人:死也要保持名节的贵族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汗青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伯夷叔齐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超然于生死。生死虽由天定,天却根据人的心性与表现来裁断生死。所以,仁者最看重的,莫过于仁心与仁行,莫过于求道与悟道。
    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曾遗命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待父殁后,叔齐为尊兄长,坚持让位给伯夷。伯夷拒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便先后逃到周国。恰值武王伐纣,二人曾叩马阻谏。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明末清初,很多人奋起抗争满洲异族,以身殉国。在吴梅村之前,洪承畴、吴三桂、钱谦益等早已跪倒在多铎的面前,成为贰臣。吴梅村深受皇恩,所以在朋友提醒他不要接受征召时,他几乎未经考虑,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誓死不出。但他的决心不够坚定,又深受名与利的诱惑,不久便低下头来。后来,他愧悔不已,并于临终时写道:“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思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
    伯夷、叔齐,一直被视作高尚守节的典范,孔、孟及司马迁等人都赞赏有加。至于吴梅村,且不说他人之论,他自己都深觉不耻,以为忍辱偷生,罪孽深重。人固有一生、一死,为何“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前者坚守内心的准则,宁死也不放弃;后者受外物支配,求生以叛志节。在关键时刻,所谓大节,即是天道在此时此刻的要求,谁也不可背弃。人自有权变之策,天道却一以贯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