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第六届中国书协理事。文中插图均为作者书法作品。 “当代中国书法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这个论题非常好。通过冷静的分析、评估、把脉,对中国当代书法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地认识,比如它的成就、它的问题、它的原因,从而据此研讨未来中国书法发展的出路和对策,很有必要。借此机会,我讲四个观点,请专家同行们指教。 ![]() 第一个观点:我国书法发展要精英更要大众。 书法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肯定需要培养尖子人才,打造精英队伍。精英人才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第一,他们是标杆,是我们这个艺术门类的标杆,代表着我们国家书法的水平和质量;第二,他们是领军,带领着书法的队伍、书法的创作、书法的发展,起着一个领军、导向的作用。所以,我国未来书法的发展要继续想方设法培养尖端人才,打造精英队伍。对此,我们要毫不动摇。 但是我感到,我们绝不能把书法看成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能把书法搞成是一个少数人的营生。如果这样去看待书法,如果最后把书法搞成这种局面,我们的书法发展就非常遗憾了。书法更要热爱大众、面向大众、培养大众,就是要重视书法的普及和推广。例如,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书法,学会欣赏书法,让学习书法的队伍越来越大,让各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越来越多。这样做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需要的:首先有欣赏才有艺术,没有大众的欣赏,艺术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就会变成书法家们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肯定的一种私藏珍品。其次有大众才有生命,凡是失去大众的东西,都很难有旺盛的生命,都很难保持它的勃勃生机。最后,有喜欢才有价值,没有人喜欢的东西,没有人爱看的东西,即使再好,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在这方面,许多艺术门类境遇的变化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教训。比如戏剧,现在一些戏剧已经萎缩到老人群体当中去了,萎缩到婚丧嫁娶的场合去了;不送票,很少有人买票去看戏。这种教训,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遭遇,书法界一定要提前研究,它们走过的路我们不能重复。 所以,现在我们书法艺术特别要面向大众,这既是书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大众是基础,大众是我们的舞台,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既然我们要传承中国书法,我们就一天也不能忽视大众。对书法家来说,不管处于多高的层次,多么有名的大家,都要积极地投身到书法普及推广当中去,特别是要走进中小学课堂,培养后人。 ![]() 第二个观点:中国书法发展要创新但更要继承。 这些年,创新已经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国家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而且整个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观,首先是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毫无疑问,书法也要创新,古人早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多年来,许多书法家都在引用这句话,并且身体力行,努力使书法的笔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书法的创新集中在两大方面创新,一是笔墨技法的创新,一个是书法表达内容的创新。所以有人说,一部书法史可以窥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发展的历史。所以,书法界要继续以创新为己任,把书法作为接力棒,一代接着一代地持续努力,让书法走向更高境界。 我这里想说的,书法要创新,但更要强调继承。从总体上说,这是由艺术和技术的区别、文化和科学的区别决定的。自古至今,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天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站在今天看过去、看古人的科学和技术,那一定是科学和技术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但是文化和艺术呢?有些不同!我们今天的雕塑艺术很难说比古希腊雕塑、比欧洲十五——十九世纪雕塑更强,我们今天的书法水平很难说比晋唐时期更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晋唐书法永远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我们面临的首要使命,是要把晋唐书法及其前后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华继承下来。 再从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上说,我们要想在书法上创新,首先要下足继承的功夫;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不继承哪来创新?对书法来说,不继承而谋创新,等于丢弃传统而另起炉灶,这样获得的结果可以成为另外的东西而很难称之为书法了。书法艺术是传统意味很浓的艺术,这是书法与诗歌、小说、散文、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太相同的地方。 最后从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书法所下的功夫来看,继承的难度很大很大,继承是需要我们每一代书法家穷其一生而孜孜以求的事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古人比,他们在时间上,用于写毛笔字的时间不知道要比我们多多少,可以说他从出生到去世,每一天从早到晚,都在使用毛笔写字。我们今天就是时间用得再好,用在写毛笔字上的时间也要比古人少得多。特别是古人是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来写毛笔字的,因为毛笔字写得好坏,是评判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的标志;如果想要进入上流社会,要想做官,书法不过关就没法入围。在这样一个书写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下,写毛笔字的动力我们今天是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我老父亲在世的时候说,两个儿子,一个毛笔字也没写出来,我们满不在乎。今天的孩子不想写、不会写毛笔字,一般也不会引发家长们的普遍焦虑。另外在书法的使用上,我们也比古人少得多,古人一天用到晚在用;我们只是在为了兴趣、为了消遣、为了展览、为了出书、为了满足他人求字、为了市场需求才写书法。所以,无论从时间、使用和社会压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书法上都没有古人那么大的动力,没有下到古人那么大的功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中国传统书法那一套继承过来,谈何容易?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光一个继承就足够我们花力气的了,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继承好。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书法界要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继承上;书法要慎谈创新,更要防止在创新的旗号下看淡继承,而热衷于旁门左道。 ![]() 第三个观点,中国书法发展要市场但更要公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书法走进市场,给了书法极大的活力,也推动了书法走向社会。我们国家从最初排斥市场,到最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书法有幸搭上了市场这班车,就使我们的书法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收藏,也走上了有条件用书法来装扮环境的繁荣局面。市场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将来还要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用好市场。所以,对我们书法家想方设法打市场推销自己,我是非常赞成的;而且我非常钦佩我们一些书法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开始重视市场,这是非常可喜的。虽然现在书法市场遇到一些寒流,但也是暂时的,对此我们要有信心。 在肯定书法要重视市场的同时,我认为,书法要更多走进公益事业。书法首先是一项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因为继承和创新书法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书法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长期充当着我们的表达工具、交流工具、传播工具等等。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需要我们书法家在这个公益事业中发挥聪明与才智,发挥作用与能量。 所以,我们书法家在运用和拓展市场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地投身书法公益活动,而且要满腔热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书法家所做的那样,把书法的公益事业作为发挥书法家作用、体现书法家价值的渠道和平台。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要求的,不能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 第四个观点,中国书法发展要批评但更要尊重。 书法跟任何艺术都一样,需要批评。文艺批评对于推动文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文艺批评指出的长处或短处,特别是点出作品的毛病,接着指出病因,有的还开出药方。我本人就深深地尝到批评的甜头。我第一次办书法作品展时,一个书法家说我不会写字。这既使我非常吃惊,也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马上抓住他,请他指点迷津,对我此后的学习和创作起了重要作用。我到现在都很感激这位老师。现在,书法的文艺批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特别是直面问题的批评少了,我们应当大力加强。 我们提倡批评,也提倡尊重。书法家之间、评论家与书法家之间、社会与书法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批评和尊重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只有在尊重基础上的批评,才能提出让人接受的观点、让人接受的语言,以及让人接受的方式;只有相互尊重,文艺批评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与相互尊重相反的态度是相互嘲讽、相互攻击、相互拆台,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文艺批评,应当坚决避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提出我们要批评,更要尊重。 当前,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感召和鼓舞着包括书法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和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更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书法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抓住机遇,奋发努力,同心同德,把中国书法事业推向前进。 (来源:《书法导报》2017年2月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