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圣贤孔子对人性的再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语:孔子】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创造生活范式的思想家。孔子创造了东亚文明生活范式,而其奠基石是自然主义人性论。在《论语》中,孔子论人性的文字仅一处,即“性相近,习相远也”:“性相近”,是孔子对历史上的自然人性论的个性化转述;“习相远”,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的再发现。
    “习相远”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人性事实,即人性中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变性,更有动态的生变性——人的存在未完成、待完成且需要不断完成性。这种生变性源于生命本身、心灵和情感以及欲望三方面因素的合力。“习相远”的人性事实揭示出,在人性的成长过程中,其所可能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价值诉求及其结果有可能相去很远。孔子对君子小人的反复对比,便表达了这种意思。“习相远”还隐含着未明说的内容,即人性的成长过程,必然受到利欲习染,而这使原本相近或相同的人性走向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性由此获得向恶或向善发展的实践上的区分。
    孔子在个性化转述人性认知的历史经验的同时,发现了人性成长的复杂性,而其全部思想都建立在此种动态变化的人性论基础上。共通的人性及其可在后天的习染中得到塑造这一事实,构成了孔子“以仁入礼”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政治思想的基础,而孔子从此基础出发,寻求和构建引导人去重塑善性的途径与方法。
    孔子认为,要使“习相远”的人性重新回复其“性相近”的本善状态,须从教育、伦理、政治等方面入手,对人进行“以仁入礼”的引导,使之成仁行礼。孔子主张一种道德人性论。天赋的、普遍的、共通的人性,在后天的人为努力和环境中可以得到改变,而现实中改变人性的最强大力量是难以满足的欲望——“习相远”表述了人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各种可能。于是,问题的关键便在于面对这些可能时如何再造人性、使之重新复归于其共同的自然状态。为此,孔子设计了再造人性的教化方案:“博学内省→敬德修业→以仁入礼→持礼成乐”。博学内省需要以“学而时习之”为准则的教育;敬德修业构建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以仁入礼开辟从仁德走向公道的政治治理道路;持礼成乐则是对前三者所最终达成的人生境界的具体表述。
    孔子对人性的继发性思考的核心是“仁”与“礼”。“礼”是继自周代的“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之礼,落实为宗法集团内部的行为规范,既是血缘的纽带,也是君王权力与臣民关系的纽带。孔子将“礼”视为“继天立极”之道和“垂世立教”之本,并将其系统化,成为探究以“忠”、“恕”、“孝”、“悌”为基本内容的“仁”的人文主义进路。孔子的这种道德人性论思想,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