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师道尊严 >

刘贺是史上首位得见真迹的书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海昏侯墓所发掘的关涉文字之文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简牍、金石和印鉴。这其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件木牍,无疑是中国简牍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二十世纪最主要的三大考古发现就是甲骨、简帛和敦煌遗书,除了具有重要的书法史学研究价值,也为书坛提供了新的书法资源和创作启示。
    
    简明介绍一下墓主人的相关信息:
    海昏县为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相传设立于汉高祖六年(前201),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另有一说,海昏县为汉景帝(前154)设置。由于一直缺乏实物佐证,汉代的海昏古城至今踪迹难寻。需要提及,海昏侯国和海昏县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刘贺相关文物的发掘,对于汉代的海昏历史研究推进了很大一步。关于“海昏”的来历,此前最多的一种说法是,“海”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湖”,如北京的北海、后海,至今云南、西藏等地仍把“湖”称为“海”。至于“昏”字,本义是黄昏,表示太阳落山的方向。因此,“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确切地说是“鄱阳湖的西面”。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昏”名号是对刘贺的指斥,“海昏”或可读作“晦昏”。战国、秦汉文献多见“晦”和“海”通假,“晦”有“晦浊”之意,“昏”字就是霍光所指斥的“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综合而言,赞同第一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说法居多。
    海昏侯世袭4代,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即此次所发掘的墓主。他一生非常曲折——在世33年间,迅速经历了王、帝、庶民、侯等四种身份的转变。刘贺为汉武帝刘彻之孙,年仅5岁时便承嗣王位,为第二任昌邑王。19岁时在大将军霍光的操纵下,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在位27天即被废黜,史称“汉废帝”。被逐回昌邑后,削为平民。霍光病死后,汉宣帝亲政,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除,直到公元前46年,汉元帝再度封刘贺之子刘代宗为海昏侯。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海昏侯国被废除。东汉以后,海昏侯家族情况不详。此次文物大发掘,让“海昏侯”三字迅速成为沸点。
    海昏侯墓中发掘出了近三千枚记载重要历史信息的竹简、木牍,其中木牍近百枚。这些木牍,内容包括古代医术、农书等文献,如一件漆器上便书有“医工五禁汤”五字,道出了用途——这盘盏是用于喝汤的,而且是固定盛一种“五禁汤”,是医工处方,这为查考刘贺身体状况提供了信息。刘贺壮年去世,似乎是因病而逝。其中也有刘贺及其夫人分别写给皇帝和皇太后奏折的副本,如“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皇)帝陛下陛下,使海昏侯(臣)贺昧死。”“妾待昧死,再拜。上书呈,大后陛下。”另有一、二篇内容类似《筑墓记》,证据就是汉简最上方标明了数字,内容类似“清单”,将诸多物品罗列进去,详细记录了海昏侯墓建造、殉葬的过程。就艺术风格而言,“第廿”用笔草意增多,“第卅四”用笔更厚重,其中有很多“一”字,尽管皆厚重夺目,但无一相同。可以推测,当时有很多书写水平极高的工匠在集体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漆器上的简书,字迹红鲜如新,可谓千年不朽,在整个汉代书法史中极罕见。标明“昌邑九年”的有两件漆器,书写内容一模一样,章法略有差异。书风温和端庄,用笔严谨,字字独立而近扁方、正方,绝少放浪夸张之笔;标明“昌邑十年”的竖条,书写水平相对来说要高于前两件,严谨中露出率意,结体平中见奇,笔画稍有放纵之意,不拘绳墨。标明“昌邑十一年”的这件,朱墨尤其鲜艳,用笔见方,笔画粗细对比更加明显,章法更加紧凑。这几件虽然内容相同,偶有个别字不同,但风格有明显差异,可见当时的工匠在集体作业之时,未能署名,但已将各自的心性呈现出来。
    这批朱墨漆器和竹、木简书作,可从中清楚地看到数千年前匠人的书写状态。此次墓中所出汉简,笔画较细,少见特别夸张的笔画。如果内容含有“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字样的奏本是刘贺亲书,无疑具有非凡意义——将是书法史中第一个得以见到真迹的书家。此前名列书史的首位书家是秦相李斯,惜无一真迹传世。由于汉简一直深埋于地下,得以保留书法原貌,种种用笔之变化,纤毫毕现,清晰可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