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鲁班锁。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立起来,代表了我国工匠的智慧。” 走进位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大厅正中间的“魔方”格外醒目。 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各地参赛选手2000余人,2015年这一数字为3.4万余人。2008年,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的学生达数10万人,2015年已发展到基本覆盖3000万名职业院校在校生。 5月8日,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教育周在天津开幕。在激烈的技能赛场上、在丰富的职教论坛里、在新鲜的学生展览处、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工人日报》记者感受到工匠精神在洋溢着热情的年轻人身上落地生根,又目睹了职业教育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巨大牵连,还见识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变化前沿。 橙色机械手、蓝色立体仓库、黄色AGV小车、白色固定传送线……在五颜六色的机械设备围绕中,河南新乡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周明亮坐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的一张椅子上,双眼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 5月10日,周明亮和他的两名同学,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43个学生团队,一起参加了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比赛”。4个半小时中,他们要完成从机械装备、电器连接、参数设置到调试编程等一系列任务,最终让工业机器人模拟生产线,进行物料搬运和码垛。 “这比去年比赛首次举办时多了8支,可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普及与发展。”现场的裁判员说。 “比赛完全模拟工厂制造单元。工厂里什么样,我们比赛现场就什么样。”本次比赛的裁判长,南京工程学院教授汪木兰说,作为去年开始设置的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比赛设置的出发点就是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只有模拟工厂真实生产环境,真刀真枪地比赛,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水平。” “比赛的内容就是生产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选手拉到工厂,完全可以直接上手。” 河南新乡职业学院的带队教师赵清江说,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与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而且紧盯行业热点与前沿。 蒙上眼睛,天津职业大学的马冉端坐于电脑前,她的手指翻飞处,键盘噼啪作响。这边话音刚落,那边文稿已被录入。比赛中,马冉和同伴的正常实时记录速度达到每分钟280字,蒙眼速录达到每分钟180字,准确率高达98%~99%。最终,马冉和另外两名同学,凭借优异表现,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这项比赛其实很考察选手的耐心和细致。其实,专注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马冉说。 从展示内容、项目设置、比赛内容再到选手考核等各个方面,本次技能大赛以及职业教育周无不体现着对工匠精神的着力与弘扬。 汪木兰告诉记者,比赛更要求学生拥有规范的生产操作。这看起来是形式,“但形式里面大有内涵。”一方面,这是现实生产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贯彻质量工程、精英生产等理念,对学生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操作规范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是由方方面面的细节组成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职业技能,更是良好的工作规范和职业素养。” “过去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只见物,不见人。”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小鲁在职业教育周期间举办的中国职教现代化论坛上说,我们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职业教育,不仅要传艺,更要传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