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孙朝栋夫妇与母亲】 1998年从盐山县商务局退休的工人孙朝栋,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盐山县盐山镇南隅村。他没有在儿孙绕膝的幸福家庭颐养天年,反而更加忙碌起来。他忙着做“盐山县残疾人爱心联盟”的志愿服务,忙着陪九旬的老母亲游天下,忙着让老娘在衣食住行上都满意……孙朝栋的人生路,留下一串串的闪光足迹。 媳妇儿带头尽孝 孙朝栋的父亲36岁那年(1951年),在参加开挖“曾杨干沟”公益劳动时,得急病身亡,当时母亲33岁,孙朝栋7岁,妹妹在父亲安葬一个星期后出生,一家三口,孤儿寡母。但坚强的母亲领着一双幼小的儿女继续向前走,把儿女抚养成人。 孙朝栋的爱人叫邢春荣,在这个家庭中她上有婆母,下有儿媳,是家庭和美的关键人物。她上孝顺婆母、下疼爱儿媳,造就了三代媳妇一家亲。 婆母在六十多岁时,不慎摔成左侧股骨颈骨折,邢春荣主动担起陪床护理重任,她说:“朝栋是公家人,不能耽误他上班。”病房内共九个床位其余八个都是闺女侍奉,大家看到春荣侍候得这么周到,都异口同声地夸老太太养了个“好闺女”。老太太说:“这是我的儿媳妇啊!”整个病房的人都投来敬佩的目光。 老太太在七十多岁上患了严重的心衰病,一发病就呼吸困难,如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从1994年起,邢春荣把深爱的丈夫让给了婆母。 身体力行坚守7200个日夜 从1994年起,孙朝栋在妻子的建议下,把铺盖卷搬到母亲房中,担负起夜间护理的重任。他给自己定了八条护理守则:睡前给母亲打开一支“生脉饮”,让其服下,端水漱口,把假牙拿下来,泡入水中;拿好母亲的专用尿盆,搬个凳子垫上,便于母亲躺下后伸手就能拿到;检查氧气输气管道是否畅通,把塞入鼻孔的气管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备用,检查急救药品是否齐全。免得半夜发病时手忙脚乱;一旦发病先给老娘输上氧气,舌下含服10粒速效救心丸。再敲儿子儿媳的门,令其快来施救,如儿子儿媳都不在家,再打电话呼叫医生护士快来急救,使老娘转危为安;早晨起床后,先给母亲倒尿盆,并用清水洗净;询问母亲想吃什么,或做或买,备好;饭后给母亲倒一杯水,看着遵医嘱服药;备好水果,该削好皮的削好皮,切成小块儿,放入盘中便于取食。20年中,这八项自定的护理守则严格执行了7200天,曾19次从死神手中把母亲夺回,直到以98岁高龄安详地离世。 孝行接力一代传一代 孙朝栋有两个女儿,考虑到便于常回家看看,照顾奶奶和父母,便都没有远嫁他乡。大女儿孙淑红每到衣服换季时,都会去北京给三位老人买来较高档的衣服。二女儿孙淑颖会隔三差五地买来适口的食品,上门给奶奶妈妈理发! 孙朝栋的孙女叫孙明镜,孙子叫孙世博,孙女、孙子因受先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就有孝心爱心。孙明镜8岁时,看到奶奶给老奶奶盛粥时,不盛沫,盛锅中间的第一碗,双手端到老奶奶面前,就连问了三个为什么。老孙都一一作答:老奶奶不喝沫是五十多年前形成的习惯,那时兴喝粗玉米面,锅一开,玉米皮都浮起来形成沫,所以不好喝,就打出来喂鸡。而现在磨玉米面都脱皮,沫中没有玉米皮了,可以喝,但为了尊重老人的习惯,才坚持除沫;粥开锅后,把沫都推到四周去了,中间没沫;用双手端粥是中国的传统文明做法,对老人、对客人都应如此。孙子、孙女都听入了神,忘记了吃饭,都表示记住了,以后照办。孙子更是立即起身做了一次演练,以后就抢着给老人盛饭。 记者感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们以身作则,将“孝”演绎得更生动更深远,也赋予了更广阔的涵义。孙朝栋一家的接力践行可谓是这一美德传承的范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