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正式运行之后,卢梅红第一个从库里购买了15件刺绣作品的版权:“总共只花了50元,买10个送5个。”镇湖刺绣协会副秘书长裘星告诉记者,收取的少量费用,完全是象征性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培养绣娘们的版权意识。 此外,2010年“镇湖刺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和集体商标的批准与使用权;2012年,苏绣建立起了规范的技术标准。截至2012年底,镇湖刺绣协会已经与国内外40多个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建立了技术交流联系,先后组织绣娘赴国外展览和进行交流活动70余次。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走进紧邻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的梁雪芳刺绣工作室,进门处的青砖墙上,挂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的牌匾,显示着这个绣庄的与众不同。 “不做创意的话,绣什么?怎么绣?拿一本画家的画册去绣,苏绣能走多远?”刚一见面,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就向记者抛出了好几个问题,“苏绣从艺术创意的角度来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梁雪芳拿出一幅在真丝绡上创作的“荷韵”作品,“这是我近几年在探索的《尔若盛开》系列,在针法上不断变化,表达的趣味性也不同。”接着,她又给记者做了一个实验,在作品上倒几滴水,只见几滴水并没有在绣品上晕染,用纸把水吸掉后,绣品依然完好无损。“为了对传统绣品进行防潮、防尘处理,以及避免玻璃的反光,我们反复试验,做了5年才成功。” 近年来,像梁雪芳这样在原创构思、针法创新方面下功夫的绣娘还真不少。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刺绣技艺良好、艺术功底扎实的绣娘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和发明了更加广泛的刺绣题材作品与刺绣针法、装饰手法,推动着苏绣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张耀眼的名片,苏绣在国际场合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英建交40周年时,薛金娣的刺绣作品《友谊熊猫》被英国国会特拉思克莱德勋爵收藏。 如今,仅镇湖就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0人,其中姚建萍、梁雪芳、卢福英、邹英姿、朱寿珍、姚惠芬和王丽华等7人为“江苏省刺绣大师”,卢梅红等11人为“江苏省刺绣名人”,初、中、高级职称绣娘150余名。 2011年,邹英姿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镇湖刺绣发明史上零的突破,邹英姿本人也成为“原创型绣娘”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刺绣大师领衔,绣娘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增强,2012年上半年,刺绣产业共申报外观专利310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