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学会养育孩子】 “吃苦、耐劳、严肃、顽强、勇敢,这是父亲教育子女的‘十字诀’,他用典型的军人教育方式训练子女。”8月中旬,记者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采访了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他深情讲述了父亲的教子故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粟裕大将有3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先后被送到部队锻炼,并被安排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 “不要怕,自己游” 粟戎生未满3岁时,粟裕与夫人楚青就带他去河边游泳。粟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筒,塞给孩子说:“抱紧了,跳下去!”小戎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父亲猛地抛进了水里。这可把小戎生吓坏了,他大声呼救,而父亲却在岸上喊:“不要怕,自己游!”因为抱着竹筒,粟戎生勉强浮在水面,手脚忙乱地扑腾着。母亲在一旁急得上火,责备粟裕:“你真是的,就不怕淹死他吗?”粟裕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是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嘛!” 粟戎生不到2岁时,就被送到父母身边随军行动,直到全国解放。粟戎生回忆,父亲特别不满意孩子边说话边慢腾腾吃饭。看到子女们动作磨蹭、拖沓一点儿,就会严肃批评。 读中学时,粟戎生上的是寄宿学校。粟戎生说,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这让他的班主任很疑惑:总参谋长怎么会对儿子这么苛刻?老师忍不住问他,你是不是你妈妈亲生的?他照实回答后,老师还继续追问,始终不敢相信。 “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 “爸爸不把儿女们看作私有财产。”粟戎生介绍,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哪里有危险,哪里最艰苦,他就利用做父亲的“权利”,把儿女送到哪里去锻炼。他常常教育孩子:“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不要只想着坐机关。” 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 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南疆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时,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了前线。 粟戎生说,弟弟粟寒生入伍后,也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艰苦环境锻炼了体魄和意志。”粟戎生说,在部队期间,自己结合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同时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最后晋升为中将军衔。 粟裕并不只是对两个儿子要求严格,对女儿粟惠宁的要求也一样。粟惠宁当兵头3年,干过通信值机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工作。她看到有些干部子女往条件好的单位调动时,写信想让父亲帮忙换工作单位。没想到父亲在回信中说:“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高尔基不曾是一个洗碗筷、烧锅炉的吗?但由于他自己勤奋,成了世界闻名的革命文学家。你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自觉地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啊!”读了父亲的信,粟惠宁不再要求调动工作了。 “客人来访,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送到门口” 2007年8月10日,是粟裕大将百年诞辰日。这天,在北京雨儿胡同粟裕家中,陆续来了不少粟裕大将的老战友、老部下及亲属,追思缅怀将军。离去时,楚青带领儿女们将客人一一送到门口。 “客人来访,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送到门口,这是父亲留下的规矩。”粟戎生说,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于细微之处。 “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很注意军人姿态。他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没敞开过。病重期间,他已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他仍然这样要求。父亲就是我的榜样,我严格按军人的要求约束自己,再苦再紧张也不觉得枯燥。”粟戎生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