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谈到,古代山水绘画的真精神,与古文及与古文相通的诗,有冥合之处。于是聪颖的古人就以作诗文之法创作书画。这其中,王维、苏轼显然是贯通参融诗文和书画的突出代表。唐宋文艺的贯通,形成了一种潮流,从某一文体内部的贯通,到文体间的贯通,再到文体与其他文艺门类的贯通,名目繁多,实践广泛,蔚为一时风气。 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一般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调整。 就文体研究文体,容易忽略创作主体的作用,而笔者则想特别强调创制并驾驭文体的“人”,“人”才是文体研究的核心。正因为驾驭文体之人的智慧和心血,才让文体千变万化,姿态各异。舍“人”而大谈文体,实有无的放矢之空谈嫌疑。达弗《现代样式理论》说:“作家的作用就是唤醒具体样式里存含着的所有的‘语义的可能’。”因此,必须认识作家驾驭文体的重要意义,只有智慧的创作,才能调动主客观两方,唤醒“沉睡”的文体,激活刻板的规则,创造新颖的形态,让文体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