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从学术界到民间的“儒学热”。这一文化现象在学术界的表现是,研究者对于儒学典籍和理论的系统深入研究,其成果是大型儒学文献的汇编研究,以及当代新儒家诸多儒学学派的出现。“儒学热”在民间的表现则是儿童读经班、乡村儒学、企业儒学等多种形式的儒学普及活动的蓬勃发展。 尽管儒学在学术研究和民间普及领域进展得如火如荼,但人们对于儒学的质疑却从未停止。儒学在当代社会遭遇到的最大质疑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儒学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面对道德滑坡的当代社会,儒学是否还对建构当代人的道德品格发挥作用?现代文明发展得日新月异,当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学习儒学?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儒学的仁爱思想倡导向上向善,能够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能够引导当代人重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儒学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就在于它能够从仁爱出发,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虽然古今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迥异,但是人们都重视家庭与亲情,都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儒学仁爱思想的内容和体现。儒家认为,人天然具有仁爱的情感,这种情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是人与生俱来的。而家庭是这种天然仁爱情感的发源地和培育场。人们从出生到长大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在家庭中获得仁爱的滋养、学会仁爱的能力。儒家教导人们要呵护这种仁爱的初心,并不断发动、扩充这种仁爱情感,从爱自己扩展到爱家人,由爱他人扩展到爱世界。在这个推扩的过程中,仁爱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因此,儒家所说的“仁”,并不是凝固化的哲学理念,也不是教条化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中自然流动的美好情感。儒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人们在反思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自觉地承担、协调不同关系所承载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儒学的仁爱思想恰恰可以根治当代社会出现的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等个人主义症状,让社会充满温情与友善的爱的力量。 第二,儒学能够给当代人提供行为规范。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但是一些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却让中国的国家形象大大受损。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而儒家尤其重视礼仪。儒家认为,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孔子有云:“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季氏篇》)儒家的“礼”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套为了让人能够适度表达情感、在社会上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的行为规范。荀子之所以强调“称情立文”、“以礼养情”(《荀子·礼论》),就是为了反驳那些将礼仪视为压制情感手段的主张,恰恰是为了说明学习和遵行礼仪能够让情感得以适度的表达,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 儒家发现,尽管人先天具有仁爱情感,但是人也具有“爱而利之”的心理,即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喜欢的人以更多好处,反之则相反。这种“爱而利之”的心理是“爱有差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人的爱是有差等的,对每个人的爱不是平均的,所以在利益分配时也就会出现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而这就需要有一套制度规范去解决社会正义的问题。由此,儒家给予仁爱情感以外在的规范形式——礼,使得人们能够在秩序之中、合情合理地与他人、与世界和谐有序的互动。因此,儒学能够给当代人以行为的指导和礼仪的规范,能够促进个体与群体的融洽共处,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第三,儒学有利于培养当代人的高尚人格,有利于提升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现状与局限,不断追求卓越与崇高。儒家之所以崇尚君子与圣人,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崇高人格与高尚德行,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儒家之所以重视“修身”,就在于修身能够帮助人们改善和提升自然本性,使人向善成圣,成就高尚的人格。 孔子有言:“修己已安仁,修己已安百姓”《论语·宪问》每个人除了要修养和完善自我以外,都要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儒家认为,修身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还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即对家庭的和谐美满、社会与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儒学有助于提升当代人遵循原则、遵守规则的能力。当代社会不遵守规则,不讲原则的事情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引发了民众的广泛思考。无论古今,做人做事都要遵循原则、遵守规则。儒家将这种原则称为“道”。儒家强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变化和诱惑时,要坚定持守原则,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同流合污。孔子有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道”字原指人们所走的路,后来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儒家的“道”,既是指天地运行的规律,也是指古圣先贤的榜样模范,更是指人们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对原则、规律的探寻与持守。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只有遵循天地的自然规律,不断效仿、修习圣人的美德与言行,不断成就善行善言,才能彰显和弘扬道之力量。因此,儒学能够为痛苦迷茫、没有人生目标、没有行事原则的当代人提供崇高的人生目标、行动的原则和强大的精神内动力。 由此可见,儒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家园。儒学不仅能给人以心灵与情感上的滋养,还能够给人以行为的原则性指导和智慧的启迪;不仅有利于培养当代人的高尚品格,还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有益于家庭、社区、单位的和谐建设,还对社会与国家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儒学。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社会需要儒学,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古代社会的儒学原封不动、不加取舍、不加创新地嫁接到今天的社会中。 儒学并不是一种凝固化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当代儒学区别于古代儒学的重要不同之一,就是它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问题不同。如果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地解决当代现实问题,那么儒学就会被淘汰。儒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学已经解体。儒学必须立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必须经过扬弃之后的创造性发展,才能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儒学必须与当代个体与群体的思考与困惑发生关联,真正切入当代社会的问题意识,而且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而非只是枉谈“儒学复兴”,那么其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才能得到肯定与认同。另外,在当代语境中发展儒学,还必须去除儒学自身的一些时代性局限,要继承与发展儒学跨越时空的核心精神。 【作者:李慧子,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处网络信息部负责人;责任编辑:辛犁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