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伟 墨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在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极具价值的思想建树,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上也是成就卓然,其墨家弟子应是在他直接教导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而且,他以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杰出成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素质极其全面的优秀人才。 一、 墨子举贤“三不避” 墨子认为,重用贤良之士是清明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墨子举贤用能“不避贫贱”、“不避亲疏”、“不避远人”的“三不避”原则,实则为人才的培养树立了一个标准。 1、不避贫贱,以温暖平民中的能人 或许墨子自身出身低贱的缘故,他对当时现实中贫贱之人难以成功的感受异常深刻,故言辞也异常犀利。在《墨子·尚贤》篇里,他举了许多实例说明古时候的君王是如何重用贫贱之人而成就伟业的。让与他一样出身贫贱的人看到希望。 舜:古时候,舜在历山下种田,在河边做陶器,在雷泽捕鱼,尧发现了他的贤德,便将天子的位传给了他。伊尹:伊尹原只是有莘氏女陪嫁的家奴,曾经做过厨子,汤发现他是难得人才,拔举他做了自己的宰相。傅说:傅说曾身为役人在傅岩下修筑城墙,粗衣烂衫,绳索扎腰,武丁得到了他,推举他做三公,让他掌管天下的政务。 这些人尽管出身贫贱但他们有能力、素质好,就给予提拔重用,这对人才的成长就会起到示范作用。 2、不避亲疏,以警示拉关系走后门的人 人情,一直与贤能之道纠缠在一起,是识人用人中绕不过的一道坎。墨子《尚贤》说“不袒护父兄,不偏向富贵,不宠爱美色”,是做到不避亲疏的三要素。让想靠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失去暗箱操作的空间。让真正有能力的人看到了希望。 3、不避远人,以启发远离权力中心无背景的能人 那些边远地方的小官和兵士,四方的农民和城中的百姓,原本不敢奢望有被重用的可能,现在听说举贤不避远人的政策后,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从中受到启发,相信自己的命运有了改变的可能。 墨子“三不避”的用人观念,仿佛是针对当今现实的明人快语。无论是国家的公务员选拔,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若能做到“三不避”,就能使大量的人才脱颖而出。 二、墨子素质教育“三步曲” 墨子与楚国的封侯鲁阳文君过从甚密,两人不仅多次讨论国家兴亡、兼爱非攻的大事,也在一起讨论过亲士、尚贤等人才培养的问题。墨子的一些思想与做法,集中体现了他素质教育的思想。我把它归纳为“识人之才、察人之心、磨人之志”的墨子素质教育三步曲。 1、识人之才:“影子”与“回声” 《墨子·鲁问》里,鲁阳文君对墨子说:“有人向我描述忠臣的样子:叫他俯首就俯首,叫他仰头就仰头,静静地坐着不说话,一呼唤他就立即应答。这可以算是忠臣了吧?” 墨子说:“叫他俯首就俯首,叫他仰头就仰头,这就象影子一样了;静静地坐着不说话,一呼唤他就立即应答,这与回声有什么区别?你想想,您能从影子与回声那里得到什么呢?” 这里谈到的人才标准,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贤能的人才?我们需要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影子”与“回声”,还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匡正君主过失的人?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选择题式的回答,这似乎太小儿科了,没有人会选错答案,谁都知道应在“影子”与“回声”前面打“叉叉”。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叉叉”并不好打,有些看起来很智慧的人,也有打错的时候。先不用说历史上君臣之间的关系了,就是在我所经历过的当下的企业经营中,也不乏实例。 有一个做系统集成的公司,董事长家住澳洲,每年五一、十一、春节长假,董事长度假去来,总经理常会组织公司全体高管赴机场迎送,鲜花、列队、握手,颇有些迎接重要外宾的味道。当一个总经理将主要精力放到在董事长面前做“面子”功夫后,他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去对公司经营进行独立思考了,于是,传达董事长的“圣旨”就成为他主要的管理方式。这样的企业高管,表面上能说会道,可没有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措施,以与董事长搞好个人关系为最高目标,实际作用无非是董事长的一个“影子”与“回声”而已。这家公司经营的后果及其个人在公司的结局应是不言自明的。 墨子对此类现象感触颇深,他具体指出了贤能之士该有的作为:“上面有了过失,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规劝;自己有好的见解,就该进献给上面。敢于匡正君主的偏邪,使其纳入正道。” 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才是一个人有德行、有能力的表现,只会做“影子”和“回声”,绝对不会是优秀人才。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是一个提醒。 2、察人之心:钓鱼者与捕鼠人 鲁君遇到一件犯难的事,需要向墨子请教:他有两个儿子,立谁做太子合适呢?两个儿子各有所长,一个乐善好施,显示出仁爱的品德;一个好学有为,显示出上进心。放弃哪一个他都不忍心呵! 墨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举了一个钓鱼者与捕鼠人的例子: 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向前俯过身去,就象大臣给国君行礼一样,是干嘛呢?是向鱼鞠躬敬礼吗?一个正在捕鼠的人,他捉来些虫子引鼠出洞,是因为他喜爱老鼠吗? 显然都不是。他们对鱼和鼠表现出来的友好姿态,都是一种假象,他们内心的想法与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一致。因此,墨子认为,“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也就是不能单凭好学和好施的表面现象进行判断,要将两个儿子的行为、动机与目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决断谁更适合接班做太子。 由是观之,无论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学会察人之心是一个重大课题。 3、磨人之志:骏马与绵羊 《墨子·耕柱》记载,耕柱在墨子的学生里面算是出类拔萃的,墨子曾推荐他到楚国做官,不久就给墨子送回了十镒黄金(古时候二十两为一镒),作为交给组织的费用。故他深得墨子的欣赏。 有一则故事说:一次,耕柱子表现不是很突出,惹墨子生了气,耕柱子不解,问道:“我不是还胜过别人了吗?”意思是说,我比其它人还强一些,你怎么还觉得我不够好呢? 墨子见耕柱不明白他的用心,给他设喻说:“我将上太行山去,可以用骏马驾车,也可用绵羊驾车,你打算赶哪种车呀?” 耕柱想都不用想,赶忙说:“当然是骏马了。” 墨子便问他:“为什么要赶骏马呢?” “因为骏马足以担当重任呀。”耕柱子知道上太行山路陡坡急,羊拉车是绝对上不去的,只有骏马良驹才可行。 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也认为你能担当重任。” 耕柱子于是明白了墨子的良苦用心,越是能担当重任的人,素质要求就应越高。一般人做到什么样的一个尺度,这种人不能以此为标准,而要提高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这样,才能磨砺人的意志,以充当大任。 墨家集团里有异常苛刻的自律要求,对人的艰苦磨砺,练就了他们极强的战斗力和意志力,现在虽已不知其具体的条款,但庄子说他们自苦为极,到了天下人都感到过分的程度,就足见其非同一般的严格。这在墨家弟子们的行为中能看得很清楚。 《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子身后,墨家巨子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念其护秦有功,对他说,“先生年老,只有一子,我已赦免他的死罪。”这充分反映了墨者巨子腹黄享在秦惠王心目中的地位,腹黄享分若按秦王所说的办,能轻松保全儿子性命,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没想到腹黄享说,“墨家有定法,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处刑,为的是禁止杀伤他人。禁止杀伤他人,是天下的大义。大王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能不行我们墨家的定法。”他不再听秦王的劝说,把儿子杀死。 腹黄享这段话,说得言词真切,令人动容,他为维护墨家定法,而不惜忍痛杀子,连秦王的劝说也不听,若不是经过墨家铁律的长期磨练,是不可想像的。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人志,是成就优秀人才的必然条件。从墨子训导耕柱子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墨子对弟子们意志的磨砺,并非客观环境不够好,而不得不为之;并非弟子们表现不够好,而必须批评之。在许多时候,墨子是有足够的能力为弟子们创造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弟子们的表现也不辱墨者声名。他这样做,有时是为了使他们得到更艰苦的意志磨练,培养强人品德、超人意志,而在刻意为之。墨子身后的几位墨家巨子禽滑厘、孟胜、腹黄享等,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之士,这应被看做是墨子素质教育思想结出的硕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