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汉学》是清惠栋撰,共八卷,《清史稿·艺文志》作二卷,是一部钩辑、整理汉儒诸家《易》说,以恢复汉《易》象数之论为主旨的《易》学著作。 《易汉学》以恢复汉《易》为职志,在追订考证、钩稽检索两汉各家《易》说的基础上,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各自为编。在内容编排上,依汉世治《易》五家的各自系统和师承关系而定,卷一卷二为孟长卿(孟喜)《易》;卷三为虞仲翔(虞翻)《易》;卷四、卷五为京君明(京房)《易》,并附干令房(干宝)《易》;卷六为郑康成(郑玄)《易》;卷七为苟慈明(荀爽)《易》;卷八分辨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两仪、四象及太极图,是惠栋对汉《易》之理的阐发。 惠栋认为《易》是“天学”,天地万物之发生发展即《易》之发生发展,万物的发展是宇宙的实体,而《易》是宇宙实体的表现。在惠栋看来,《易》学自魏晋王弼倡以玄学解《易》,将书中古字尽改为俗字后,古训不存,《易》道大乱,《易》学之真义晦而不彰。而两汉去古未远,学有家法,故其以恢复两汉《易》学为己任,坚持以古字改俗字,并在书中承继两汉今文经学的正统,采用象数派的理论,对今文经学家治《易》时喜言的“爻辰”、“纳甲”、“卦气”、“旁通”、“反复”、“升降”等象数学思想多有发挥,对阴阳灾异、天人感应之说也大加采纳。由于汉《易》今文谶纬学与道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惠栋在解《易》中也有援道入《易》的倾向,其《易汉学》采及《龙虎经》就表现出浓厚的道学气息。 《易汉学》“采辑遗闻,钩稽考证,使学者略见汉儒之门径,于《易》亦不为无功”(《四库全书总目》)。但该书在摘引汉人之说时,常有割裂不全、字句讹误之处,且对汉《易》中消极迷信思想过于推崇,于《易》学发展不利。 《易汉学》有《经训堂丛书》刻本、《四库全书》本、《昭代丛书》壬集刻本、《续皇清经解》刻本、《丛书集成》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四库易学丛刊》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