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八十六篇,讬名春秋管仲著,实出于战国齐稷下学宫学者之手,其中也有西汉学者附益部分。旧书原有三百八十九篇,西汉刘向校书时,删除重复部分,重新编次定为八十六篇。《汉书·艺文志》以之列道家,称八十六篇,而亡其十篇;《隋书·经籍志》则入法家,存七十六篇,二十四卷。 通行本有:南宋绍兴间杨忱刻唐尹知章(旧题房玄龄)《管子注》本,明万历十年刻赵定宇评《管子》本、万历间吴勉学刻《管子》本、天启五年刻梅士亨《管子成书》本,清同治十一年刻戴望《管子校正》本,1938年商务印刷馆版石一参《管子今诠》本、1956年北京科学出版社郭沫若《管子集校》本。 另有唐贺知章《管子注》,辽刘绩《管子补注》,明翁正春《管子评林》,清洪颐煊《管子义证》、宋翔凤《管子识误》、许光清《管子校》、周悦让《管子通》、向如璋《管子析疑》、俞樾《管子平议》,近代章炳麟《管子余议》、罗根泽《管子探源》、刘师培《管子斠补》、赵守正《管子通释》等。 《管子》一书,多古字古义;又其述“制度”的地方较多,不能以空言来解释,故难治。刘绩的《管子补注》,“虽其循文诠解,于训诂亦罕所考订,而推求意义,务求明惬,较原注所得,则已多矣”。今通行的赵用贤校本,将其择要列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