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傲霜 内容提要: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佛经;词语;综述 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到6世纪诞生于印度。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开始了我国与异域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碰撞。从东汉桓帝末年安息国世高译经开始,至宋末元代译经结束,有着近千年的译经历史。佛经的汉译不仅对中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影响,也对语言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琨先生说过:“任何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都会在语言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1] 在中土浩瀚的卷帙典籍中,佛经文献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是一切观念形态的载体,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无不以语言作为媒介,而语言无疑又是最先感受这种影响并接受这种影响”[2]。汉译佛典的语言被称为“佛经文学用语”(俞理明:1993)、“佛教混合汉语”(朱庆之:1992),由此可以看出它既不同于汉语,又不同于原典用语,它是在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书面语”(董琨:2002)。由于佛教的宗旨是面向大众传播,在译经的语言中就留有更多口语化的东西。从译经开始,佛经语言就是文言和口语的交杂,这与同期的中土文献语言是不同的,中土文献在六朝时期才出现文言和口语的分离。俞理明先生曾指出:“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看,佛经译文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在隋唐以前。与佛学研究者的标准不同,往往译者翻译水平不高、译文粗糙质朴的经文,在语言文学,特别是对当时汉语研究方面的价值要比那些翻译得好的经文要高些,因为它们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要通俗些,更多地保留了当时口语中的一些素材。”[3]仅就东汉来说,佛经中的词语比中土文献中的词语出现得早,用词要新,出现的口语词也多于中土文献[4]。特别是在中古时期,由于局势动荡、战乱频仍,散佚了很多中土文献;而此期正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期。大量的佛经文献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少的不足,也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语言。因而,充分重视佛经词语的研究,对汉语词汇史将具有极高的价值。 近些年来,词汇学界注意到佛经文献的重要性,开始了对佛经语言的研究。一方面研究的学者增多,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对佛经词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除了继承传统训诂学的成果来训释词语,也将最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在佛经词汇的研究上。 一、关于佛经词语的训释性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就引用了佛经文献,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也引用了佛经文献。他们对于研究佛经文献语言都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80年代开始,人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佛经文献。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对佛经中的词语进行考释,有疑难词语的考释,也有新词新义的考释。此期的研究成果以单篇论文为多,如蔡镜浩《魏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的几个俗语词》(1989),袁宾《〈五灯会元〉词语释义》(1986),梁晓虹《佛经词语札记》(1984)《谈佛经词语与训诂》(1986)《〈六度集经〉词语札记》(1990),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1990),蒋绍愚《〈祖堂集〉词语试释》(1985),胡竹安、张锡德《〈法显传〉词语札记》(1986),张联荣《汉魏六朝佛经释词》(1988),太田辰夫、江蓝生《〈生经,舅甥经〉词语札记》(1989),朱庆之《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1989),李维琦《隋以前佛经释词》(1992)《〈六度集经〉词语例释》(1995、1),方一新《汉魏六朝翻译佛经释词》(1992),《汉魏六朝俗语词杂释》(1992),吴金华《佛经译文中的汉魏六朝词语零拾》(1988),胡湘荣《佛经词语选释》(1992),颜洽茂《六朝佛经口语词例说》(1994)、《魏晋南北朝佛经词释》(1996),汪维辉《汉魏六朝词语杂释》(1990)《先唐佛经词语札记六则》(1997),何亚南《汉译佛经与传统文献词语通释二则》(2000),《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1998),陈文杰《早期佛典词语杂俎》(1999),刘坚《什么是“露柱”》(1999),王小莘《〈高僧传〉词汇研究》(1999),曹小云《〈六度集经〉词语札记》(2001)等。这些论文都是运用传统训诂学的方法来考释佛经文献中的词语。这一时期有关汉译佛典词汇研究的专著有李维琦《佛经释词》(1993)、《佛经续释词》(1999)以及《佛经词语汇释》(2004)。这三部专著的语料主要是后汉至隋朝的汉译佛典,书中精严地训释了佛典中的常见词汇。目前为止,这也是佛典词汇较全面的注释专著。 这类考释词语的论文和专著的主要特点就是依靠中土文献中的古书和古训来考证词义,大量引用古书和古训中的例证,系统详尽地解释佛经词汇的意义。文中或者采用同义词并列连用的方法,或者是利用对文、异文、互文考证其义。对于出现在同一语境下的佛经词语,研究者大量地搜集佛经语料,尽可能做到穷尽。然后将材料排列起来,运用归纳的方法,分析出词汇的意义。运用这种方法,占有的语料越多、越丰富,得出的结论越可靠。这类论文和专著的研究方法不但对词汇史有贡献,对词典的编纂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通过考释佛经词语,可以补证《汉语大辞典》等重要辞书的失收条目,对于辞书中晚收的条目,还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从而将辞书中现有例证的时间提前。 二、佛经词语的理论性研究 除了对佛经词语在语义上进行考释外,90年代还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从词汇学的角度对佛经词语进行研究的专著,如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1994),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2),俞理明《佛教文献语言》(1993)和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1997)。迄今为止,这几本专著是佛经词语理论性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梁著是从构词法的角度,阐释了佛经词语的几种形式以及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朱著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了佛典词汇的特点及其对中古汉语的影响;俞著从宏观上分析了佛教文献和佛经文学语言,又从微观上分析了佛经中的中古代词的用法;颜著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古佛经词汇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些专著注重将佛经词汇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联系,不但在历时平面上考察词汇的演变,还将其放置共时平面,考察佛教词汇在整个语言系统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突出了佛经语言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研究的发展,近些年还出现了断代的专书研究,如胡敕瑞《〈论衡〉和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2)以及王绍峰《初唐佛典词汇研究》。前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东汉佛典与同时期的中土文献进行对比,找出二者在词汇发展上的异同,得出佛典用语早于中土文献,并且在佛典中保留了更多的新词和口语词的结论。从方法论上来讲,胡著的研究价值很高,通过断代的两种文献的语料对比,更清晰地显示出词汇的演变过程;后者以初唐义净译经及其他译者的作品为主要语料,论证了初唐佛典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价值,考释了初唐佛典产生的新词新义,补正了《唐五代词典》的缺漏,寻找初唐佛典词汇的构词理据,最后在理论上得出类推是词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及语素替换是词汇历时演变的一种通常形式的结论。在专书专人的词汇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2000)和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2004)。前者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该书中词汇的特点;后者以三国支谦的全部译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支谦译经词语的特点,同时进行的同经异译的比较研究。 三、关于同经异译的研究 朱庆之先生(1992)指出:各译本间由于“译出的年代不同,译者不同,语言就会带上各自时代的特征和个人言语特征。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勘,不但能够帮助确定某些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言演变的轨迹”[2]。因而,几种译本的对比研究意义甚为重大。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同经异译的文章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的词语的比较》(1994),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上)(下)》(2001、2002),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2004),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2002)。胡湘荣主要选择了支谦《维摩诘经》与罗什《维摩诘所说经》,竺法护《正法华经》与罗什《妙法莲华经》,竺法护《持心梵天所问经》与罗什《思益梵天所问经》,竺法护《持人菩萨经》与罗什《持世经》,竺法护《等集众德三昧经》与罗什《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这五组的同经异译,选取了经中适于比较的一些词语加以对比分析,以此看出“五胡乱华”前后词汇嬗变的线索;辛岛静志的文章将《道行般若经》与另外的六个异译本进行对比,以见东汉至宋的汉译佛典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演变;胡文是将《道行般若经》与其译经进行比勘,指正了文中的一些勘误;董文以后汉安世高《太子慕魄经》和西晋竺法护《太子幕魄经》,西晋竺法护《逝童子经》和西晋白法祖译《菩萨逝经》为异译经对比,来管窥早期佛经语言的一些特点,同时董文在同经异译研究的理论上,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 张永言和汪维辉先生在《关于汉词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指出训诂学和词汇史是两门学问。考释疑难词语和抉发新词新义不是汉语史的全部内容,阐明某一种语言的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才是汉语史的任务。在佛经词汇的研究中,还有利用汉译佛经的语料来研究常用词的演变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在著作中分析了41组常用词,运用后汉至隋的佛经语料,归纳了常用词的基本类型,探求了常用词演变的规律,在中古汉语这段重要时期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朱庆之先生曾指出:“佛典材料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的确有中土文献无法比拟的突出价值。”[2]近些年来,词汇学界已经注意到佛经词语的重要价值,单篇论文层出不穷,专著也不断,这对佛经词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词汇的研究加深,会有更多有关佛经词汇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 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中国语文,2002(6) [2]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3] 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四川:巴蜀书社,1993 [4] 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四[M].四川:巴蜀书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